在应对危机中,海峡两岸携起手来。大陆企业纷纷赴台大宗采购,为台湾装备制造业和其他产业雪中送炭,“陆资入台”产生积极效应。台商兴起赴大陆投资合作新热潮,服务于两岸直接“三通”的海上直航和港口物流项目成为投资新热点。内地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区在金融、经贸、服务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为港澳工商界投资发展创造条件,维持港澳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广大海外侨胞和全球华人争相为祖国迎战国际金融危机献计出力。民族大义昭然,手足之情更浓,战胜危机的力量倍增。
领导集体果断决策能力、强有力的执行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统筹兼顾的体制优势,共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使得社会主义中国愈是面临困难考验,愈能凝聚民族共识、形成集体意识。在抗震救灾中,在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在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华民族团结更加紧密,信心更加坚定,应对更加主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中国人心稳定、社会稳定、大局稳定。
(三)
“中国精神”——这是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
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地位,总是在经过逆境和重大考验后才能真正增强和提高。一旦丧失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必然被强敌和困难压倒。
中华民族是英雄的民族,五千年来自强不息、生生不已,虽数度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仍能挽狂澜于既倒。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奋斗中,锻造了充满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崇高精神,新中国培育出了充满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在道道关隘和重重考验面前,中华民族总能焕发出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它是中国跨越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精髓。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与中国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阶段不期而遇,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与中国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相伴而至,新的挑战与既有矛盾相互交织,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困难之严重,是其他国家所不可比的。直到今年3月,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还在调低对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指标,国际上也有人断言中国经济将“硬着陆”。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中国毫不畏惧、迎难而上。危机面前,人们思考最多的总是如何“拼”字当头,想的最多的是在危机中强化“机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