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赤峰市千余市民在饮用自来水后出现腹泻、呕吐、头晕、发热等症状。7月27日晚,赤峰市建委通报,污染事件为暴雨污水引发水源污染所致,并就此事致歉。事故原因虽已查明,但为何雨后3天,供水公司才发出提醒公告?是未发现污染还是监管存在漏洞,广大市民纷纷质疑。(《人民日报》7月29日)
应该说,赤峰市政府在接到自来水污染报告后的反应是迅速和有效的。报道称,7月26日,赤峰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相关部门紧急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赤峰市卫生局、市建委均按照市政府的部署“迅速行动起来”。然而公众质疑的是,为什么雨后水源污染、居民已经出现大面积明显腹泻症状三天之后,“迅速行动”才姗姗来到?
|
乌警方通缉15名"7·5"事件犯罪嫌疑人
|
统计局:GDP改革是进步但不应期望过高
|
教育部:学生没找到工作
不得扣毕业证
|
京沪高铁总指挥部透露票价拟定为500元
|
|
邓小平夫人卓琳逝世 享年93岁
|
|
首先,在这起事件中,赤峰市政府的“迅速应对”还是有些迟缓。从报道中可以看出,引起政府重视的,正是来自赤峰市建委的报告,而赤峰市建委则是在接到自来水公司的污染报告之后,立即向上报告的。而当政府紧急动员时,已经是事发的三天后了。这样一件可能威胁城市众多居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事件,却一再延宕,一再在层层上报的慎重中盘旋,赤峰市政府也委实有些高高在上。
自来水公司在自来水已经出现浑浊腥臭、居民询问的时候依然置若罔闻,当然难逃“瞒报”的嫌疑。但自来水公司的过失,并不是政府部门免除监管责任的借口。且不论城市自来水本就是与公众安全密切相关的机构,就是一般企业,政府也负有相当的监管责任。
其次,这一事件也暴露出政府采集舆情渠道的狭窄和封闭。自24日以来,赤峰市已陆续出现居民饮用自来水患病的症状,而一些传言也在网络上开始传播。遗憾的是,这些信息并没有为政府的触角所捕获。可见,赤峰市政府认定重大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消息渠道,并不是直接从社会上获取,而是通过职能部门层层汇报上来的。这样的吸纳渠道注定是逼仄的、封闭的、单向的,很难真正见微知著,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初就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
政府为什么不能直接从民众的反映和网络上采集舆情?现在,社会上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这是社会转型期的特征之一。但同时,资讯的发达、民众维权意识的高涨乃至政府监控力量的庞大,一方面固然使得信息传递越来越迅速,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知晓、采集信息变得容易起来。审视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可知,很多事件并不都是突如其来的。从其发生、发展、蔓延,到最后危害社会,都是有迹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