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消息:8月3日,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官兵代表——团长郑卫国、连长张春雨、连教导员胡君和士官张恒做客新华网,与网友分享我军第一支高原机械化部队的故事。
体能训练增强官兵适应高原能力
团长郑卫国首先介绍了这支部队,这支高原机械化部队是一支摩托化步兵团。从前几天的报道可以了解到,这支部队媒体称作“雪域高原现代铁骑”。郑团长讲:“铁骑就是铁的战车或者是铁的骑兵,但是我觉得还应该有铁的战斗力和铁的纪律。
”
这支部队的驻地地处西藏高海拔地区,驻地海拔3650米。平均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在那里徒步行走就相当于在内地负重20公斤。
为了使部队官兵在这种情况下适应高原环境,团长郑卫国介绍,该团着重突出的就是体能训练,刚到高原的士兵身体素质和各方面的条件都不能达到高原所需要情况。所以该团在体能训练这块,着重突出了战时的负重训练,以及长期的5公里的坚持。还有就是高原的组合练习,以及高原抗缺氧体操的一种训练,这样就可以逐渐增强官兵适应高原的能力。
据连长张春雨介绍,他带过的士兵,大部分同志在一个月左右基本就可以适应高原了。
郑卫国团长还补充道,新兵对高原的适应时间个人体质有一定的关系。每年部队接兵的时候都是按照高原的标准,训练是要科学的,合理的,新兵刚来的时候不能搞大体能的训练,通过训练基本能够适应。
战士来到高原以后身体可以适应,那么心理如何适应高原呢?
连指导员胡君称,所有的解放军指战员进入部队都面临心理的挑战,特别是驻守边防的西藏军人,他们参军之前没有离开过家门,一下跑到了这么远,这么高,会有不适应。所以到了西藏的时候,首先会有一个心理的调试。我们有一种活动,就是新兵入营的时候,我们都会与每位新兵的家里取得联系。我们单位是这么做的:一般来说,新兵入营过后,集训一个月左右时,会慢慢流露出思家的情绪。
这个时候部队就会有针对性地马上由宣传部门拍摄他们的一日生活情景,邮寄回家给他们的父母看,同时针对非常非常想家的士兵,把他家里人的视频邮寄回部队。这样的话,只要他们经过了烦躁期就能慢慢适应下来。平时,班长就是新兵入营的第一步启蒙老师,班长和新兵同住一个宿舍,可以拉拉家常,说说自己的过去。干部也是一样,可以深入到班排去,慢慢这些新兵就能够定格在军营里面。
西藏高原对装备的最大影响主要是发动机燃烧不充分
青藏高原因为自然环境的恶劣被人们称为地球“第三极”,如果说人可以靠精神、意志品质去战胜恶劣的环境,那么设备呢?
根据张春雨连长的介绍,高原缺氧,风沙大,早晚温差也比较大,装备使用的过程中会遇到内地想不到的困难,经过官兵们的钻研,各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他们的装备能够发挥最大的战斗力。“装备对高原的适应是经过几代人科研的成果。”
郑卫国团长也说,西藏高原对装备的最大影响主要是缺氧,气压低,造成发动机燃烧不充分。其次就是风沙大,对装备的磨损比较大。日照的时间长,对装备损害也比较大。经过实践,他们逐渐的摸索出了一套东西。他们还自行攻关,解决了一些装备上的困难问题,比如说通讯手段,负重轮更换等等,都已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中,他们有几个项目获得了全军的科技进步奖。
郑团长2008年被解放军四总部表彰为全军精武标兵。1993年他就开始从事军事训练工作,1999年调任到西藏军区工作,2006年到摩步团担任当团长。他说从95年一直到去年,将近14年的时间内,基本他每年都在参加各种形式的演习,其中主要是跟着军区的一些领导在完成演习的任务。郑团长介绍,他们团的训练有自己的一些训练方法,这点区别于其他的单位,这是他们经过探索和摸索出来的。比如说在作战理念上,提出了全时作战,全程演习。因为解放军的体制编制和体制运行比较特殊,比如说老兵一走,新兵一来,战斗力就会受到影响。如何把战斗力平衡起来,让这个部队随时能够作战,随时都能打得赢,就成为考虑的问题。
根据战斗力的生成规律,每年部队演习的时间,部队长特别喜欢放在8月份以后和11月份以前,这段时间正好所有的机关训练都完成了,正好拿出来检验部队。但是郑团长说,他们单位的演习是全年从头拉到尾的,因为他们要让部队随时能够作战,随时都能打得赢。
官兵代表介绍高原军人军营生活
胡君介绍说,别人都说西藏很神秘,西藏的军人更神秘。以前很多的人不了解,说西藏是多么多么艰苦,但是现在,摩步团的生活条件在上级的关怀下,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在吃的是六菜一汤,比许多战士在家里吃的还好。他们部队现在提倡的是向“营养军营”转变,因为在西藏,体力消耗相对内地要大得多。同时,因为气压太低,又缺氧,所以部队就想尽一切办法调整好营养——每人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这都是必须要满足的。
据他讲,摩步团每个连队必须有一个等级厨师,同时业余的文化生活也是非常丰富的。每天的训练之余,可以下下象棋,打打篮球,也可以上军网络和大家聊聊,打打台球等等。
胡君还说,摩步团在组建之初,是建立在一个乱石河滩之上的,当时情况的艰苦不言而喻。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房间内只是很简单的水泥地板。但是今天都是地板砖了,每个连队都是这样。
郑卫国团长还指出,西藏军区党委明确提出了要关心战士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从去年到今年,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政策上对西藏军区边防哨所进行了很大的倾斜,目前已经改善了很多边防哨所的条件。
解放军和藏族同胞的鱼水之情
在西藏有这样一种说法;“藏民是从了解解放军开始,了解共产党的。”可见在藏族同胞心目中解放军的地位非同一般。
团长郑卫国在访谈中说,自从18军进藏以后,在解放西藏的过程当中就和当地的群众和当地的政府建立了比较好的关系,摩步团团现在也已经和23家单位,比如说西藏大学、图书馆、西藏医院等,都建立了共建关系。平时摩步团给他们提供一些国防教育的场所和条件,在逢重大节日的时候互相走访、慰问。在训练的时候,当地的群众对摩步团的支持也非常的大。1999年他们在羊八井训练的时候,当地的群众就自发的帮他们背水,尽管条件十分的艰苦,群众们还是连续背了很多天。此外,西藏军区的部队在做群众工作这方面也是很努力的,比如说开展了便民服务一条街,在抗洪救灾、抗震救灾、抗雪救灾、抗火救灾中也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西藏军区的部队和藏族的群众都住在部队边上,西藏军区总医院每年无偿地给藏族群众治病,这一项就高达几千万。
为了能真正做到军民没有障碍的沟通,郑团长介绍,摩步团官兵一直在学藏语,而且还要专门下发一些小册子,定期进行考试。
而且摩步团有一位能够和藏族同胞用藏语交流佛教方面内容的“博士”——士官张恒。
张衡说,交流佛教内容主要因为藏族同胞信奉藏传佛教。张恒刚到部队时不会藏语,和藏族同胞进行交流的时候有一些障碍。在团领导的带领下张恒和藏族老乡们进行了更多的沟通。一开始,主要是和他们进行普通的交流,渐渐的通过向他们学习,主动的向他们打招呼,用简单的问好,简单的微笑,就和他们产生了很好的沟通。渐渐地藏族老乡熟悉了他,有时候就会请他喝酥油茶,吃风干牛肉等等一些小食品。
“这些食品腥味比较大,但是我坚持把这些东西吃下去。这是对他们的尊重。”
随着交流加深和不断熟悉,居然有喇嘛会开玩笑的跟张恒说,让他退伍后出家。张衡则告诉他们:其实我们都是在出家,都是走出小家,为大家。
舍小家为大家
据说高原军人80%以上都是在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为祖国和人民“戍边卫国”,自己的家庭却承担辛酸。
张春雨连长在访谈中表示,他是2004年结婚,结婚以后这5年的时间,只休了3次假。2005年他父亲病重,2008年他爱人生孩子,他由于工作原因都没有赶回去。但是摩步团的观念就是任何时候,国家的利益都是第一位的。他们既然离开了家乡来到这里,就要安心自己的工作。
当被主持人询问“当时是不是真的特别希望能够回去站到父亲病床前,或者希望看到孩子出生一刻”时,张春雨坦言:“肯定想回去,不想回去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孩子出生的时候,没有赶到家里,这是很大的遗憾。”
话音未落,张春雨起立,代表西藏军人送出一个标准的军礼。“军嫂同志们,很感谢大家对我们西藏军人的支持,在这里我向你们致以军人崇高的敬意。谢谢!”实际上,在座的几位同志都有这种经历,但是遗憾终究是遗憾,他们还是安心自己的工作。
老西藏精神是整个西藏军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摩步团,每一批新兵入营,传统的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老兵离开队伍时,也要来回顾军营生活,回顾军营给自己留下了什么,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指导员胡君表示,老西藏精神,是整个西藏军人的一笔宝贵财富,是老一辈革命家留下来的精神支柱。老西藏精神是早期进藏大军和援藏大军中产生形成的。对于西藏军人来说,吃苦就必须要忍耐,因为在西藏作为部队,不仅仅担负着军事任务,还有更重要的政治任务。
他们要忍耐常人难以忍耐的东西。比如说平时的体能训练,冬天西藏的含氧量非常的低,大约是内地的60%左右,而且负重20公斤,必须要承担更大的体能消耗。
说到“特别能战斗”,西藏军人不仅仅是担负军事任务。当代西藏军人的老前辈进藏的时候,西藏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解放军进藏以后,要帮助当地政府改变这种面貌,必须投入到生产。18军进藏的时候,为藏区修公路达到了7400多公里,还修了学校和修机场等设施,这都是西藏军人在参与的。所以西藏军人不仅仅要打仗,在当时的情况下生产也是一个战争,而且要特别能创业。
摩步团组建的时候是修建在一个乱石河滩之上,西藏的河水都是山上冰雪溶化的,非常的刺骨。战士们都用双手去刨石块,毫无怨言。胡君说正是老西藏精神激励着他们的斗志。现在摩步团的营区绿化面积达到了70%,这个70%的绿化率是他们用手和脚打造出来的。“大家的手和脚都流血了,这就是老西藏精神。我们团虽然相对很年轻,但是我们团在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这一块,付出了很多。”胡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