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河北地域文化,必须尊重河北历史,以过去和现在出现过的地域特征为基本依据。纵观河北历史发展沿革,比较重要的名称有“冀”、“燕赵”、“直隶”等。其中,“冀”出现最早,先是地理概念,后是行政设置,“燕赵”一直是地理概念,“直隶”则是行政设置。“河北”二字始见于唐代,当时称“河北道”,现在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隶属河北道。
“冀” :起始于5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经历了一个先是地理概念、后是行政设置的过程。相传中国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末——约公元前17世纪初)时,划中国为九州,“冀州”为九州之首,今河北地域即属冀州。这也是河北的简称“冀”的由来。冀州的范围起初很大,包括今山西大部和山东西北部在内,到汉武帝以后辖境缩小,成为十三刺史部之一,治所设在今河北境内。在冀州成为一级正式的行政设置以前,它是一个地区的泛称。唐代属河北道,宋初冀州属河北东路。古冀州文化主要特征是“五好”:好学、好商、好客、好睦、好奢。
“燕赵”:起源于距今2200多年的春秋时代。“燕赵”作为地域名称源于燕国、赵国两国国号的合称,但不是正式的官方称呼。据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载,“燕赵”在古时属冀州之地。春秋时为燕、晋诸国,战国时为燕、赵、中山以及魏、齐等国。燕赵大地北控长城,南界黄河,西倚太行,东临渤海。燕赵文化最早出自唐代诗人韩愈《送董邵南序》:“自古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主要特征是:慷慨悲歌、好气任侠,表现为风气尚武,诚挚忠厚,重义守信,宗教包容,学术崇实等。
“直隶”:起始于距今600年的永乐年间。明朝时期称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明朝洪武初年建都南京,以应天府等府为直隶。永乐初年移都北京后,又称直隶于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清朝初年北直隶改称直隶省,辖境依旧。雍正、乾隆以后,直隶辖境逐渐扩大。1914年划长城以北改属热河、察哈尔两个特别区域。1928年改省名为河北省。直隶省为清朝单省设总督的行政区之一,行政中心设在保定。直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维护中央权威,重视民生、包容开放、尊商重学、实业救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