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建国38年,改革开放第9年,不逢五,不逢十,按理只是普通的一个年份,但我却深深地记住了它。
记住1986,是因为那一年我家在村庄上建起了楼房。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自然是一件大事。所以那一年我尽管只有11岁,还是记住了某些情形和细节,并且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剥蚀,仍然清晰不灭。
楼房,离我就读的小学不远,站在学校的操场上,能清楚看到那边的建造情形。记得上梁那天,响过几通鞭炮,正逢学校课间休息时间,在校任教的几位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站在操场上抬头观望。因为按照乡间习俗,鞭炮响过后,就到了“抛上梁馒头”的时间。果然鞭炮声刚一落下,站坐在房梁上的泥水师傅们,就如天女散花般地抛洒起馒头来。虽然馒头抛不到学校的操场上,但同学们还是身临其境般地热闹和开心,而老师们一边观望,一边也在热烈地交谈,“要是离学校再近一点,孩子们也可以抢到上梁馒头了。”“是啊,是啊,你看那边在抢上梁馒头的人多么热闹,多么开心。”“现在农村造楼房的人家渐渐多起来了,看来生活真的是好起来了呢!”……夹在人群中的我,因为这建造的楼房正是我家的,所以更加喜形于色,心里面别提有多么的高兴,就差挨个跟同学们嚷嚷:“这楼房是我家的耶!”
父亲特意挑十月一日国庆那天搬的家。父亲说,国庆节你们姐弟都放假在家,可以帮我们一起搬家。这当然是一个原因,但我现在回过头去想想,父亲之所以选择喜庆的国庆那天搬家,也许另有他的深意吧,比如感恩,比如纪念。
搬家那天,我们姐弟起得特别早,兴奋得就像枝头喧闹的鸟雀。其实我们并没有帮上多大的忙,大多时间只在新楼房奔上奔下地瞎转悠,这儿摸摸,那儿瞧瞧,二间一弄,拥有七八个单间的楼房,让我们有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畅快感。到了分房间的时候,两个姐姐一人选定一间楼梯弄的小房间,忙着把各自的东西往小房间里拿;我本来也是喜欢小房间的,以为小房间更容易布置,更加温馨,但一共只有两个小间,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这时候也只好发扬一下“好男不和女斗”的男子汉精神,只得“委委屈屈”地住进了父母隔壁的那个大房间。得偿所愿的两个姐姐,自然比我更开心,各自躲在小房间里喃喃地嘀咕着,“嗯,这儿该摆一面镜子,这里嘛就放一个衣橱,还有墙上再贴些什么……”。现在想想,也难怪姐姐们当时的“猴急”,因为在此之前,我们一家五口人就挤住在一间卧室里,这对于十五六岁的正处于花季少女的她俩来说,实在是多么的“窘迫”和“憋屈”,她们太需要拥有一个独立的空间,来盛放她们烂漫的心事,让少女的情思在属于自己私密的空间内自由自在地驰骋,和飞翔!
住进新楼房,过上新生活,“1986”,就这样深深地镌刻在我们一家人的心头上;并且,沐浴在不绝如缕的“春风”下,从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天更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