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表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如:“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8月18日《天府早报》)
两会期间,有委员像煞有介事的提出恢复繁体字。理由极其可笑,什么简化汉字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显然,这个理由最大的谬误出于他所理解的艺术和科学的过于肤浅。试问,感情要是能真观其表面即可领会,那今后在写字时都加上一个“心”,世界果真就爱心一片了?当然,提倡恢复繁体字的还有现代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有利于国家统一(台湾用繁体字)等理由,这些理由就更加苍白了,其否定手写体以及过高肯定繁体字作用都令人不禁莞尔。总而言之,简体汉字的稳定发展半个多世纪了,几十年的光景影响了多少人无从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6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都是从学简化字开始的,然后一直到如今。现在,少数受简化之苦的生在旧中国的爷爷奶奶和极少数对繁体字情有独钟的年轻同辈出来主张回到以前,如此返祖倒退,岂能不受到广大民众的口诛笔伐?
大概教育部也觉得回归到繁体字麻烦,因而在一片争论过后放话“原则上不恢复繁体字”。教育部反对汉字倒退值得称道,但其眼下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对44个简体字“整形”却明显让汉字发展超前了,有一种揠苗助长的感觉。
先来看看,一份网友怎么看“44个汉字写法可能调整”的调查统计:87.14%网友表示反对,认为此举纯为“穷折腾人”;仅有2.69%的网友赞同;另外有7.29%的网友“希望有关方面仔细斟酌”,另有2.88%的认为无所谓,“反正现在都改用电脑了”。显然,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赞成对现有的44个简体字动刀,原因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没必要。
其一,对汉字整形,科学性如何?例如将“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那么,为何“小”“铩”等又为何不改?如此“整形”后反而不规律、不统一,给应用教习徒添麻烦。恐怕不管是支持繁体字还是习惯简化字的同胞们都不习惯自己无缘无故又多写了几十个错别字吧?
其二,汉字本太平,无故添麻烦。现在是信息时代,要修改,涉及的面太广,引起文字混乱。别的不说,一旦写法调整,好好的一本字典,让它突然写上几十个错别字,类似的书本、标牌、数据库、电脑输入法等的修改都需要投入太多人力、物力和资金,有这个必要吗?
最后,谁的汉字,谁来改动?笔者注意到,这44个汉字是在专家倡导下进行写法调整的,却不知这些专家究竟是哪方面的专家,可有广泛的民意代表。我国汉字发展到现在已几千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的文明财富。现在让几个专家来对这个财富格局进行调配,试问历代祖祖辈辈可同意?活着的全体中国人民可否支持?即便是依法进行的,也必须有广泛的民意支持吧?
一言概之,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可不断补充、完善,但对成型的、广泛使用的文字还是不要轻易改动的好,仍其自然发展,该改动的时候自然会变化,就像火星文一样,当被广泛接受了,自然就好了。(邓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