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原市长蒋宏坤已于日前出任苏州市委书记,在官方公布的蒋宏坤简历中,“在职大专”学历引起极大关注(据《重庆晚报》8月21日)。
不知从何时起,“官至副厅级以上的人,其学历最少也应是‘博’、‘硕’、‘本’”这种没有任何必然依据的观点竟然广为公众接受。这是一种“唯学历”的表征,往深处想,还是一种官本位思想的残留。
时下,干部年轻化、高学历化进程加快。一大批高学历的官员走向各级领导岗位,这当然是一种适应发展的进步。不可否认,许多高学历官员,博学广益、视野开阔,在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他们实现了把深厚知识底蕴转化成执政思路创新、执政能力提升的动力,受到党和人民的肯定。
然而一叶障目般取景,极可能使我们走向误区而不自知。诸如“学历”,它只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证明,其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为官抑或是做其他工作,有学历者不一定能办好差事,无学历者或者能完成得更好。这种朴素的逻辑不消细说,人人皆知。
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干部任用问题上,有些地方却一味的强调“高学历”、“名校”、“海外背景”。这多少有些盲目的要求,豁然出现在绝大多数公务员招考简章与干部任用要求上。我们对学历的迷信,似乎越来越严重。
苏州是我国工业重地,该市连续锻炼出了几位具备“高学历”且有作为的官员,于是新调来一位只有“大专学历”的市委书记,人们就“不习惯”了!这种不习惯是对中国人事制度的误读,亦是官本位思想的后延表征。
为什么副厅以上高官就一定要是“硕士”、“博士”?许多由于历史原因、家庭原因无缘接受高等教育,但具备执政能力的人,莫非就不能为官?抑或者凡是当上领导干部的人都应该有“高学历”,即便没有也得去“挂”一个。就和挂QQ一样,把名字挂在高校,挂到一定时候,学历也就升级了?
不要以为官员都是变形金刚。试想:副厅级要是硕士、厅级要是博士、副部级要是博士后,那部级乃至以上,可不要搞个“勇士”、“壮士”么?
套用伟人的话,不论是“学者型”干部还是“草根型”干部,只要能造福百姓,就是好干部。
党内党外,官方民间,在评价干部的时候,都要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相官绝不唯学历,英雄何必问出身。(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