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8月21日电(章苒、张遥)凡是晴好的早晨,杭州市民范国根都会用公交卡在家门口租一辆公共自行车,骑上大约20分钟上班,或是到一公里外的农贸市场买菜。
关于自行车,范国根至今还留存着少年时的美好回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是相当时髦的家当,和手表、缝纫机一道被列为“三大件”。在计划经济年代,要想买辆新车,攒够了钱往往还得排队等自行车票。若想买到“凤凰”“永久”等名牌自行车,更是难上加难。
“我十六七岁那会儿,父母托了在上海的亲戚,终于买到一辆‘凤凰’自行车。只要父亲不用,我就骑着玩。哪怕只是在家附近的街道里转转,都别提多神气了。”30多年过去了,谈起往事,范国根仍是满满的荣耀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自行车越来越普遍,摩托车逐渐成为“新宠”。范国根说,摩托车不仅省力,驾驶摩托车的男青年还会被贴上“潇洒”的标签。“骑着摩托车兜一圈,肯定会引来不少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