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二:“疯狂的满意率”
工作做得好不好,通过干部和群众满意率测评进行检查,本来是件好事情,也是值得倡导的做法,然而,许多满意率测评在实际执行中变了味道。
满意还是不满意,本身是个主观性很强的选项。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民意对一个事项的判断自然有其内在倾向性,满意率高一些或低一些,客观上都是民意的选择。但是,当把“高满意率”作为政绩来追求时,民意往往就会在测评中被扭曲,满意率就变成了数字游戏。
在三种情况下得出的满意率,其真实性值得警惕:一是“小圈子”的满意率,通常是“官测官”,由于大家都是“官”,今天你测评我,明天我测评你,大家都需要支持一把,因此在测评中通常是“满意至上”,这样的测评往往变成了互相抬举的工具,其满意率的公众感很差;二是被“辅导”出的满意率,往往发生在达标、评比活动中,被测评单位为了面子,通常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发动和辅导,说白了就是要大家多表达满意,少表达或不表达不满意,如此被导演出来的满意率测评,其结果可想而知,有的满意率高得吓人,造假的痕迹显而易见;三是“事不关己”的满意率,有些测评事项令参与测评的人摸不着北,既不是自己熟知的事项,也与自己没有关系,这样的事项测评结果往往都是很好的,有关部门以此表明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事实上,这是很大的误导,因为在民意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不存在真实的表达。
编辑点评:现实情况正说明了这一点,如一些领域从测评上看,“满意率”较高,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多问题,群众的实际感受与测评的结果差距很大,群众对此意见极大。“高满意率”出现多了,也容易让一些单位和领导陷入自我得意的泥潭中,变得神经麻木,看不到存在的问题,看不到真实的民意,这样的危害不可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