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字字珠玑的《长恨歌》,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吟诵起来更觉口角噙香。
一个节日之所以能亘古流传、生生不息,它背后都蕴涵着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不管那是一位神仙、一件往事抑或是一个传说,它都曾感动过人、鼓舞过人、教育过人,人们定下一个日子来纪念它,为的就是永不忘却。但在今天,这个被大众误称为“中国情人节”的日子,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爱情这个人类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最普遍最真挚的一份感情,也需要去纪念了吗?难道是我们把它忘却了吗?面对问题,我们无奈地发现,在某些人身上或在某种程度上,答案竟然是肯定的。
冯骥才先生说过,“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而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因此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应称它为“中国爱情节”。尽管我们不能否认“七夕节”原有的许多风俗习惯在今天看来已不合时宜,甚至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所蕴涵的意义和功能,却应以不同形式存在下去,毕竟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一代一代来传承。所以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舶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步步紧逼和侵蚀,也不能纵容有人对民族文化的恣意歪曲和无聊炒作。然而现实却是这样,受到西方“情人节”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只是把今天当作了一年里第二个可以用巧克力和玫瑰花包装的日子。更有人把“七夕节”演变成博弈经济的舞台,诸如牛郎织女的传说用来申遗、牛郎织女发源地之争、中国爱情第一村奠基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拙劣表演纷纷粉墨登场……于是,就像我们很难记得花了多少钱,买过什么东西一样,一次次被浅薄地“物化”了的爱情元素和失去了文化依存的爱情故事,就难免迷失在记忆的海洋中。
然而,相对于这种忘却,另一种对爱情真谛本身的忘却,对人们乃至整个社会的伤害更大。
新华社在昨天的调查新闻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话题:都市人该如何善待爱情与婚姻。文中大量地列举了都市生活中的一些畸形爱情,有从昏暗的角落走出来的“婚外恋”和“一夜情”,还有百米冲刺般的“8分钟约会”、“闪婚”和“速配”。当迫于社会节奏加快和生活工作的重压,一些人放弃爱情“马拉松”,选择爱情“快餐面”的时候,他们的爱情只是获得了一时的“饱腹感”,缺乏营养滋润的爱情又在瞬间枯萎凋零。这些背离传统爱情观的人,收获了短暂的幸福,却失去了永恒的幸福。盲目和轻率之后,爱情果真成了他们奢侈的纪念品。
七夕佳节,有多少花前月下、耳鬓厮磨还嫌不够呢,在此谈到“思考”这个严肃冰冷的字眼,也许你会怪我大煞风景。但就像我在《五一光荣特刊》中写到的,我们会在国庆节忆先烈而肃穆、会在教师节念辛劳而动容、会在母亲节想大爱而拳拳,会在劳动节因想安全而沉重一样,节日里,我们并不应一味地纵情狂欢,我们更需要思考。特别是在这个关于爱情的节日里,我们更需要对爱情悉心经营和认真总结,因为通过反思、自省获得的对情感的升华远比节日本身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