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嘉峪关一片戈壁荒滩,如今的这座城市,楼房林立,人民的生活水平跃入全省前列,城市处处散发出现代化城市的迷人魅力,成为西部一座令人瞩目的新型工业城市。嘉峪关发生的巨大变化,与嘉峪关市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前,嘉峪关市银行机构仅人民银行1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嘉峪关市金融业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革。从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嘉峪关市支行挂牌开始,先后恢复和组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嘉峪关市城市建设信用社、银兴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3家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嘉峪关市分行。2004年4月,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嘉峪关监管分局从人民银行嘉峪关市中心支行分设,专门行使银行业监督管理职责。从1984年11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嘉峪关分公司成立开始,先后恢复和组建了人寿、天安、平安、大地、中华联合等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1999年和2000年,甘肃证券公司和国泰证券公司嘉峪关服务部相继投入运营。至此,我市金融业基本形成了银行、保险、证券门类齐全,机构遍布城乡,分工布局合理,较为完备的金融体系。
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资产快速增长,保险证券业不断壮大,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针对我市“工业强市”总体战略,各金融机构全力以赴支持酒钢公司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和非钢产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是在债转股、股票上市、企业融资券申请、不锈钢、热电扩建、碳钢薄板等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建设上,给予有力的信贷支持。2000年,酒钢公司15.1亿元贷款债转股工作顺利实施;2006年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募集资金25亿元;截至2007年末,辖区金融机构向酒钢公司贷款余额107.1亿元,占辖区各项贷款总额的82.9%。
全市金融机构把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全力支持“三农”领域信贷投放作为服务地方经济、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总量的重要突破口来抓。通过制定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实施意见,建立银企联席会,执行优惠差别利率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探索银行与中小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深化企业改革,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同时,积极配合信用担保机构,提供贴息补助、资金担保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多渠道融资。全市金融业认真贯彻落实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各项信贷政策,积极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使获得下岗失业人员和经济困难家庭充分享受到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服务不断加强。同时,根据嘉峪关市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发贴近市场、担保多元的信贷产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订单农户、特色农业、农产品基地和农村基本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全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确保粮棉油收购储备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培育扶持嘉峪关市宏丰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嘉峪关市鑫海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引导商家与本地洋葱种植户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和联动发展的合作机制,大力支持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
近年来,嘉峪关市金融业不断致力于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发展、支付结算系统的完善、金融服务产品的推陈出新,为市民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我市金融业电子化应用得到长足发展,实现了从最初的核心数据后台计算机处理到全面的柜台计算机应用,从一对一的柜台交易到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的分布式计算机处理,以及办公自动化的全面应用。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先后完成了支付管理信息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小额支付系统通存通兑、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系统的推广运行工作,为加速全社会资金周转搭建起了立体式、全方位的“高速公路”,基本实现了资金的零在途。伴随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城乡居民对金融服务要求的逐年提高,各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积极拓展金融服务范围,相继开发了银行卡、汽车消费贷款、住房按揭贷款、个人理财、银证通等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这些创新扩大了金融机构业务规模,改善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使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进一步多元化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辖区金融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内部联系与沟通,通过维护债权人合法利益、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多种手段,大力开展信用镇(村、社区)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实现了在线核查组织机构代码信息和个人身份认证信息,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电信缴费信息等已逐步纳入征信系统。
几十年风风雨雨,几十年艰苦奋斗,嘉峪关市金融业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市金融业将不断改革创新,为继续做好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注入新的活力。(符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