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5个教师节,主题为“祖国的未来与人民教师的使命”,用意可谓高远。面对这样一个堪称历史和时代的大命题,我们的教师又该如何在实践中解答呢?
最近一段时间,在网络各大论坛,白领热衷“晒”印象最深的老师。这或许提供了一个解答上述大命题的独特视角。
古人定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今人定位师者,教书育人。对于老师来说,首要的是育人,其次才是教书。道理如此浅显,但要真正做到实非易事,惟忠实履责者为能。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或有说不尽的恩师。我有幸亦遇二三恩师,他们以其优异的师德师能,实践着上述为师之责,让我长相忆莫敢忘,也或能给许多老师以启迪。
第一位恩师,以育人为长。那时刚上初三,一方面家贫难以持学,一方面求学之途漫漫,便生辍学之意。恩师三次苦苦相劝,我虽泪流满面却心意已决。回家务农不久,便茅塞顿开,却悔歇学手续都已办妥,母亲忙问老师留什么话没有?我便记起老师当时说过:“你先回去吧,什么时候想通什么时候回来,记住学校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
每个人都有困惑迷茫的青涩时期,老师最有理由成为人生正确方向的引路人。若无老师的传道——传人生大道;解惑——解人生大惑;宽容——对学生一些错误的容忍,人生便可能误入歧途。回溯一些人的不幸,与当初老师没能在关键处指点劝导大有关系。对于很多老师来说,多只在授业、教书上,育人一课基本阙如,确乃憾事。
第二位恩师,以教学为长。大学时期,先生教授高等代数、离散数学等等。这本是十分枯燥乏味之课,先生却不用讲稿,凭一支粉笔,行云流水,出神入化,让人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
教学的最高境界当是循循善诱,寓教于乐。先生说,一道数学题其实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听他的课其实就是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老师如果照本宣科,没能融会贯通,不能得教学之真趣,学生必听之昏昏,收获寥寥。
第三位恩师,以治学为长。我做硕士论文,恩师除面授机宜外,先后三次写出一万多字的意见,宏至立论立意,微至一个错别字,悉数指出。须知论文也就三万字啊。如此严谨治学之风,以身相教之教,则让我受益无穷。
治学之道,在言传,更在身教,身教重于言传。今天论文抄袭剽窃之风盛行,抄者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无羞耻感,这是学术道德失范、严谨治学之风不倡的结果。老师喜欢抄,或者对学生论文不负责任,敷衍了事,又如何能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抄袭剽窃便是免不了的。
其实,让学生铭记的背后,正是老师倾注的爱、良知与责任。没有那一份对学生的真心爱护,没有那一份纯粹的敬业精神,没有那一份为人师者的责任心,老师就必然会从学生的记忆中逐渐衰退,甚至因误人子弟而受学生埋怨,更谈不上解答好上述历史和时代的大命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