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的“世界无车日”说到就要到了。“城市应该是人的城市,而不是车的城市。 ”关于中国将首次开展无车日活动,国家交通部的这个表述让人难忘。是人的城,还是车的城?实在是一个关系到底以何为本的根本问题,当然也就成为宜居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少一起负重、烦躁与喧嚣,多一些从容、舒适与绿色,在这个意义上,“无车日”代表着都市宜居生活的梦想。
根据建设部计划,我国开展首个无车日活动,目前已有包括长沙市在内的108个城市承诺参加。这些城市的政府领导将带头“拒绝”小汽车,采用并鼓励民众采用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在长沙,无车日活动的准备已风声水起。星姐快男将代言,晨报骑行队正待一声号令,一些汽车禁行区已划定,为满足市民出行的公交车已就绪……湖南省建设厅副厅长王智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认为,无车日是一个小小的、然而伟大的试验。
但无车日从来不是一个节日,可以用来举国欢庆的。无车日也从来不只是一个日子,而更是一种理念。中国不仅需要推行无车日,更需要世界无车日本身所带来的公共交通理念。换言之,我们需要以无车日之理念,来反思一些有关城市交通的公共政策。
首先是怎样打造一个更加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体系。公共交通已成为绿色交通的代称。同样运送100名乘客,使用公共汽车与使用小汽车相比,道路占用长度减少近9倍,节省油耗约5倍,排放的有害气体最多的可降低15倍左右。而目前在我国,公共交通在城市出行中的比例仅为20%,其中,出行分担率低、政府投入不足、公交结构单一、规划“先天不足”等五大问题正日益成为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心腹之痛”。
在推行环保型交通工具方面,同样面临政策的瓶颈。以自行车为例,我们曾是一个自行车大国,然而近年来这一称号越来越多地让位于许多发达国家。这是因为在与机动车的路权之争中,一些城市的公共政策全然忽略了自行车交通的权利,自行车道越发稀少,为自行车提供公共服务的则根本无所觅处。与自行车面临相同命运的,还有电动车。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入到限制电动自行车上路的行列中来,而与此同时,美国和欧盟却分别通过法律,明确了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特殊自行车的法律地位。
当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所谓“汽车社会”之时,不少国家早已开始着手改变放任私家车增长的公共政策。如通过各种政策杠杆如提高上牌费、停车费、道路使用费等限制私家车的使用,一些城市开始向大排量大汽车征收高额“环保税”。同时,则在推行公共交通以及绿色环保型交通工具方面,出台鼓励性政策。另外,与我国一些政府官员对公务用车的巨大依赖所不同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则严控公务用车的数量,政府官员也通过身体力行来推行公共交通。
那些在公共交通方面真正体现出人本理念的城市,恰恰是积极响应并参与“无车日”活动的城市。这不是一个巧合,而是一种践行。中国首个无车日来了,那么城市宜居生活的梦想,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