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某师师长钱世平
长机飞行员杜永平中校是浙江东阳人
浙江在线09月21日讯
“第一枚原子弹空爆、第一枚氢弹空爆,都是我们师空投的。”讲起部队的赫赫战功,师长钱世平嗓门也提高了。这支1953年成立的空军某师,创造了光辉的历史:1954年开辟北京—拉萨航线、1956年参加西线平叛、1958年首次航测珠峰、每年冬天在黄河炸冰防凌……
10月1日,这支部队的数架轰炸机,将组成受阅部队中最具震撼力的空中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
最有声势、最有震撼力的编队
这个师中有25名飞行员是第二次参加国庆阅兵,包括46岁的师长钱世平。
50周年国庆大典,钱世平驾驶的是编队长机。十年后,作为一师之长的钱世平,体会最深的就是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现在感受最深的,就是‘脚踏实地’四个字:飞机着落的瞬间,是心情最好的时候——踏实。”
“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难度大。”谈到这次大阅兵,钱师长猛抽了一口烟,迅速吐出一串颇具节奏感的三字短语。
除了训练时间比50周年时少了足足一年,对飞行编队的标准也提出了一个近乎苛刻的要求:这种编队间隔30米×29.36米,精确到厘米。
但飞机的自身特点,制约了编队飞行的能力。本次阅兵中,他们也是唯一编队飞行的大飞机部队。“我们的飞行编队,将是最有声势、最有震撼力的编队。”轰炸机发动机的轰鸣如山呼海啸,能达到120分贝气势夺人。
但10月1日当天,飞机还是从飞行高度、速度上控制噪音,地面上只能听到40分贝左右的声音。“就像京杭大运河里,拉煤货轮行驶而过的声音。”在江苏运河边长大的钱世平对记者说,“你是钱江晚报的记者,肯定常听到这种声音。”
人机合一,突破飞行极限
“大飞机不适合编队。”困难摆在了眼前,怎样圆满完成受阅任务,就成了他这段时间考虑最多的问题。要把飞行编队严格控制在标准以内、做到“米秒不差”,谈何容易。
9月12日最后一次练习飞过天安门广场,北京高楼林立扰乱了空中的气流,编队受到了严重的气流干扰,飞机更难控制了。“编队几乎保持不住。”钱世平回忆起那天的飞行,“当然,从外面看,编队效果非常好。但里面的飞行员,可辛苦得不得了。”
说到练习编队飞行的秘诀,钱世平说,飞行员与飞机的关系,就像武林高手与他们的剑,武器可能并不完美,但只要两者的精神合一,就能达到“人剑合一”的境界,驾驶飞机也是如此,只要“人机合一”,就能突破极限。
浙江籍飞行员:现在心情很平静
这种轰炸机,经过升级换代,核心装备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飞机的信息化水平十分先进。
飞机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精确导航能力也提高了。“简单来说一句话:地面发信号,机上接受,机器处理信号,驾驶仪自动操作。”钱世平自豪地说。
“过去,导航靠人工,往往方向一偏就相差好几公里,现在能精确到米。”副参谋长商余达大校告诉记者,他是浙江嵊州人,主要负责飞机的领航、导航。
这支参阅部队中,长机飞行员杜永平中校也是浙江人。杜永平1972年出生在东阳,1989年入伍,现在飞的是中队长机位置,这也是他第二次参阅。
杜永平说:“现在心情很平静,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具备了受阅的素质和能力,心里非常有数,不存在紧张的情况了。”
“现在我们就可以受阅,这一点问题都没有。”钱世平说,12日在天安门广场上空的演练,只派出了长机,“僚机还不愿意呢,大家都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