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山东冠县17家网吧门口被贴上落款为冠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的通知,上书“停业整顿两个月”,一直到现在,冠县几乎所有网吧全部关闭。冠县网络监控负责人称,如果不实现实名制,上网者可以不负责任地随意发表言论,“太乱”。(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其实,“太乱”只是冠县此番关闭所有网吧的一个理由,“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避免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等理由更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正因为如此,当地主管领导才会表示,此举是“牺牲一小部分商人的利益”,换来“绝大部分民众的叫好”,这位领导同时不无自豪地指出,未成年人迷恋网吧在全国都是一个严重问题,其他地方也想治理,“就是力度没敢像我们这么大”。
无论冠县有多少理直气壮的理由去关闭网吧,一句“就是力度没敢像我们这么大”还是显得有些过于自负了——实际上,有些地方整治网吧的力度早就曾达到甚至超过了“这么大”。早在2006年,山西省方山县铁腕关停全县网吧就曾备受外界关注。
某些领导者不惜动用一切手段来演绎自己对网吧的主观判断。于是,孩子不安心读书、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社会人员流连于此……都成了关闭网吧的理由,似乎不关闭网吧就不足以涤荡污垢。
然而,小小的网吧真的如此罪大恶极吗?不能否认,上述不良现象在某些网吧确实存在,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正是因为管理的松懈才给了那些不良网吧可乘之机。网吧本没有原罪,作为参与社会活动的一分子,网吧内部本就是诸多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当某些管理者因网吧内的不良现象而痛心疾首之时,这些现象何尝不是同时经其他途径表现出来?如果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纵使关闭了网吧又能怎样呢?
至于“现在电脑普及率高了,想上网的在家上就行”,似乎更加不值一驳。姑且不论这个“山东经济弱县”的电脑普及率能有多高,即使在电脑普及率相当高的大城市,也不曾听闻关闭网吧。假如以网络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为由关闭网吧,酒精的负面影响相比网络似乎更甚一筹,那么,是否能以“想喝酒在家喝就行”去关闭所有的酒店呢?更何况,网吧的日常经营本该由文化部门实施监督管理,只要不涉及违法犯罪,本不该由公安部门实施关闭。纵使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如此置商户正当利益于不顾越权关停,怎能不引起外界强烈的质疑?
网吧确实需要规范,但动辄以关闭相威胁说到底还是一种懒政思维使然。看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一段逸闻趣事——遥想当年,电的普及使用曾在英国引起争议,有人说将电接通千家万户必然会造成伤害;后来使用煤气,英国又有人提出,这还得了,那些煤气罐岂非一个个定时炸弹?现在看来,这种担心简直就是笑话。在规范管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什么不能给那些新生事物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