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走过十一年。十一年来,这一艺术盛会最大的变化,是“殿堂”味渐淡,“广场”味愈浓。“天天演”已闻名遐迩,“周周演”则热力四射。文化艺术的阳光,照到了更多人的身上。无论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不仅是观众,而且是参与者,越来越多的群众文艺骨干登上国际舞台。正因为如此,艺术节越办越红火,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参与认可。
上海,是一个缩影。
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正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陶冶情操、感受快乐并在无形中凝聚精神。
无论是“村村通广播电视”,还是博物馆、纪念馆逐步对民众免费开放;无论是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送书下乡、流动舞台车,还是像上海等大城市这样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周末露天电影、“新上海人歌手大赛”……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我国城乡文化设施面貌一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实现!
“用艺术点亮心灵”,这是本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口号。快速城市化带来焦虑,社会转型期带来裂变,全球金融危机带来阴霾,文化,鼓励信心,缩短距离,丰富情感,正如德国大文豪歌德所言:“要想与这个世界结合,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
文化,让生活更灿烂!
2009,中国文化“点睛”之年
“一曲琵琶几重意,骚人代代赋新诗。”从《野斑马》《中国贵妃》一直到《一把酸枣》《牡丹亭》,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历来重推中国原创首演的剧目作为艺术节开闭幕式演出。今年,湖北歌剧舞剧院新创排的民族舞剧《王昭君》为本届艺术节隆重启幕。
这是传颂千古的“昭君出塞”的动人故事,首次以舞剧形式搬上舞台,这也是该剧在全国首度亮相。在上海的舞台上,《王昭君》独特浪漫的楚汉文化和豪放狂烈的塞外草原艺术有机结合,以缠绵悱恻的肢体语言演绎昭君的离愁别恨、倾国风采。
无疑,这是又一部在上海昂首走向全球市场的中国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