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些十八九岁的孩子,还是应该多一份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有一个在大学精神“涵化”下逐渐成长、成熟的过程。比这群小孩子炫富摆阔更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炫富现象”的复杂社会心态
在今年高校新生入学话题中,“炫富”是一个颇为抢眼的主题词。各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富二代”的90后新生,为近年来本已不再宁静的校园凭添了几分热闹,并引起师生和公众舆论的关注。
“炫富”究竟是现象还是文化
大量财富符号的涌入,有人称之为“炫富现象”。这些符号本身隐含的价值取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则被视为“炫富文化”。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现象,这样的“文化”,高调出现在大学校园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们对大学的特质有何影响,我们对其究竟应该持何种态度与立场。
在我看来,“炫富”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在校园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首先,“炫富”目前尚未成为大学校园普遍的文化现象。“炫富”群体,即所谓“富二代”,在大学校园中还只是模糊的身份描述,更多地带有修辞色彩。“传说中的”“富二代”究竟是谁,并不具备可辨识性。“富二代”学生在数量上本来就只是“一小撮”,而在大学校园里招摇出入,开私家车、穿名牌服装、玩高端时尚、生活娱乐化、热衷炫耀性消费的学生则更少。据我所知,大学校园里的富家子女,绝大多数过着与其他同学一样的校园生活。他们在群体规模上处于弱势,同时受到以平等、公正、崇尚学术为主流价值取向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涵化”(Cultivation)和约束,对社会评价、人际关系诸方面有所顾忌。那种因其富有而炫耀、显摆的,只是极少数。
其次,“炫富”目前尚未成为大学校园里被认同的价值追求。毋庸讳言,今天的大学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在财富面前故作清高,更不再坚持财富“原罪”观念,把财富作为道德批判的对象。但从本质上看,引领思想、创新文化、发展学术仍然是大学坚守和追求的核心价值,是大学校园文化和精神的主流。虽然作为开放的文化领地,大学兼容并包的文化生态并不驱逐各式各样世俗价值观,但大学精神的内核并不会轻易被大举入侵的世俗价值观所颠覆。大学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在今天的校园中仍然深刻地浸染和影响着每个学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很长时期,在大学校园比拼和炫耀财富,充其量是少数个体的自娱自乐,而不大可能成为众学子趋之若鹜的集体狂欢。
同时,出于文化的敏感,我们又确有必要对已经存在的大学校园“炫富现象”保持适度的关注,尤其是要审视这种与大学精神格格不入的东西对大学特质可能产生的影响。
大学“炫富现象”有其社会背景
今天,一方面是巨量的财富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另一方面是有限的财富高度分散于多数人手中。这种两极分化导致的贫富差异,使社会分层十分明显,而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文化、信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诸方面的隔膜。富裕群体在他们那个圈子里每天过着优越甚至奢华的生活,但并不为非富裕群体的人们所知,因而也不被认为是“炫富”。只有在某种贫富“交集”的特殊环境,富者才因周围贫者的烘托而变得“炫目”。大学就是这样的环境。我们的大学是今天尚存为数不多的相对较为公平的环境之一。总体而言,进入大学的通行证不是财富而是智力。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浑身披挂着财富符号的“富二代”与靠助学贷款维持学业的“贫二代”共处一室的情景。这些高分考进大学的“富二代”或许在早期教育中享有比多数人更为优良的培养条件,但我们也知道,高考成绩不是靠金钱换来的,“富二代”在学习上、在智力的比拼中,同样必须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胜出,才能获得把自己的私家车开进校园的通行证。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身穿名牌、开私家车上学的学生不应有“财富歧视”,正如我们对生活贫寒的贫困生不应有“贫困歧视”一样。“富二代”学生并非天生具有道德劣势。我们没有权利让这些孩子在大学校园中有某种内心的“罪感”。
然而,确有少数“富二代”学生存在“炫富”心态。他们不适应大学校园里简陋的生活条件。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标准和价值尺度在这个崇尚学术、“智者为王”的领地无处安放。于是,他们试图靠财富来增强信心、赢得尊重。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导致“炫富”的主观因素,是价值观的扭曲和心理的不成熟。我个人认为,对这些十八九岁的孩子,还是应该多一份宽容和耐心,允许他们有一个在大学精神“涵化”下逐渐成长、成熟的过程。比这群小孩子炫富摆阔更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炫富现象”的复杂社会心态。
我们不必担心越来越多的“富二代”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考进大学,但我们要关注他们的进入可能给大学文化生态带来的影响。校园里充斥着私家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但过多的财富符号在校园里闪耀会带来另外的问题。它可能让更多无法拥有这些财富的人感到不安和心理的失衡。财富符号一旦成为身份的标识,就可能变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财富的差异容易成为妨碍人与人正常交往的鸿沟。在大学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中,当下“富二代”群体规模的弱势使他们的“炫富”尚不足以对规模大很多的非富裕群体产生显著的内心压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校园中贫困生群体规模将越来越小,无处不在的财富符号则会对为数不多的贫困生产生比今天强得多的精神压迫。对他们而言,大学将变得非常可怕。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必须站在最原初的角度审视大学的本质和大学的精神,以确保大学不在炫目耀眼的财富符号中迷失方向。比较容易出现的偏差是:第一,“仇富”。今天的大学,虽然如前所说已不再坚持财富“原罪”观念,但并未从骨子里彻底放弃对财富的批判立场。加上一直以来强调勤俭朴实、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得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对超出常态的物质欲望和诉求予以拒斥。据媒体报道,一位富豪用加长林肯车送孩子上学,对学校的住宿条件非常不满,要求校方同意他在寝室里加装独立卫生间。另一位因学生宿舍没有空调而在新生家长会上泪流满面地说:“我女儿的每个细胞都需要空调。”这两个例子立即成为“炫富”的典型,被舆论贬斥。其实,大学有责任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使“象牙塔”里的读书人能与全社会的人一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他们能在比较舒适的条件下愉快学习和生活。虽然我们并不赞同上面提到的两位家长对大学生活条件的苛责,但我们不应讥笑和指责他们的诉求,反而应考虑一下大学现在的条件是否确需改善,我们早期确立的某些办学标准是否应该与时俱进。
第二,“媚富”。向财富献媚邀宠似乎成了社会流行病。有人分析说这是源自对财富的崇拜心理,我看更可能是源自“沾光”心理。向财富靠拢意在缩短自己与财富的距离,取悦财富多半为了取得财富,拥抱财富多半为了拥有财富。大学精神自古以来就在本质上有别于世俗精神,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清高和独立,不与世俗价值观同流。现代大学不断调整和更新办学观念,不再把财富及其拥有者视作异类,甚至主动寻求社会财富用于办学。这是一种重要进步。但是,一所真正的大学绝对不会俯下身来迎合财富,为其首是瞻。大学允许学生在财富上的差异,也不必禁止学生穿名牌和开私家车上学。但大学不应迁就富家子弟提出的与校园育人环境不协调的特殊要求,更不能积极主动为某些“富二代”的“炫富”创造条件。大学必须从制度设计、价值导向、机制构建上确保每个学生在获得教育资源方面的平等和生活在校园中的尊严。
当然,更重要的是大学有责任坚守自己的精神,帮助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人格、高尚情操、远大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君子和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