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在网上,许多网友都对这10多名大学生特别是英勇献身的3人致以了崇高的敬意。不过也有一些人,基于所谓的理性视野和“实事求是”精神,进行了一番“值得与否”的探究和思考。(10月26日《扬子晚报》)
既然是讨论,必然要划出一个论域来。当3名大学生的青春因援手营救落水少年而消逝的时候,人们在表达敬佩的同时,又不胜唏嘘地讨论“‘值得与否’”的探究,进而又有人得出了“一群结梯救人、英勇献身的“90后”大学生,在紧要关头,他们和以往几代人一样没有忘记承担起社会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10月26日四川在线)”
很明显,当下的人们设定了两个论域来讨论此事:其一,值不值得——价值观,经济成本的考量;其二,90后与前人的对比,也就是想当下经济社会中道德制高点的标准点所在何处?
令人高兴的是,大家得出的结论是一样,对其一的回答没有异议,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属于个体的生命都仅有一次,但一个需要不断前进的社会,每个生命都是一样的珍贵,每个社会阶段都是一样地需要公民们具有为他人牺牲的献身精神,这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光辉的部分。
有人回顾历史,举例说过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张华,为救掏粪老农而牺牲自己的例证。但实际上,当我们用生命以外的“个体社会身份”去衡量生命本身的价值之前,其行为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也就是对牺牲精神的质疑和否定,这样的感动和讨论都应该被鄙视的!
古今中外,当一个生命牺牲自己去拯救另一个生命的时候,怎么可能去衡量自己身份的价值,怎么可能去计算自己生命的经济成本是否高于被救者的生命成本后再去行动呢?
那样的话,谁去当警察、做军人,谁又能够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去付出自己的生命呢?
就是在美国——一个自我标榜所有生活层面都是以“经济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里,在当年“911”事件发生的当时,即将倒塌了的世贸双子座楼梯里,人们是按秩序、按年龄、按性别有序地疏散的,没有一个体力好的人靠着身体抢夺别人生存的机会,也没有一个人要在衡量自己和别人的前途、财富后选择是否出让自己活下去的机会。
至于以“90后”作为话题来评论牺牲者的意义,同样是一种亵渎,是对生命的亵渎!
本质上,我们没有选择何时死亡的自由,更没有选择何时出生的权利!难道出生在90年代就该被指摘么?以自己生活的年代去评论后来者的行为——就是想通过占领道德制高点去评判后人,这没有意义。
怎么去看待生命,怎么去认识社会在经济发达后人类社会最本质的崇高是什么?其实,评判的标准很简单——设身处地去想一下,当你遇到危机时,你需要救援么?当别人需要你时,你能够去为他们做些什么?
生命不可能以经济价值来衡量,所以答案就在于人性本身的自我肯定。
面对3个大学生的行为,我们除了表达敬意之外,就是要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得做到么?”——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