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策略正在酝酿应势而变:从“国门”围堵,逐个确诊、治疗,逐步转变为常态的重点人群监控,追踪病毒变异情况,以及重症患者的救治。(6月17日《新京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称,甲型H1N1流感在我国已经历了输入性病例、二代病例和传染源不明的本土病例三个阶段,快速增多。
虽然从致死率上看,甲型H1N1流感并不可怕,但其传播性强,一旦在本土出现大流行,无疑将影响经济与社会的有序运行,还要防止病毒变异或与禽流感病毒同流合污。
需要高度警惕的是,甲流在温水煮青蛙中步步进逼,进而失控,酿成难以收拾的局面。这种风险并非不可能。从甲型H1N1流感在我国的传播历程来看,就是在个别入境人员的疏忽与不负责任中,给了病毒传播的可乘之机。从御病毒于国门之外的努力失败,到二代病例和传染源不明的本土病例出现变为现实,我们的心理防线与疾控防线一道被步步突破,步步后移。社区暴发和大量本土病例出现的最坏情况,难言可以幸免。
面对疫情,我们诚然不必恐慌,但绝不可松懈或是掉以轻心。世卫组织已警告,甲型H1N1流感的大流行会持续两年。防疫是一场“持久战”,最怕“防范疲劳”,因厌倦厌战,因麻痹松懈酿成灾难性的大患。
当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出现成为常态,我们要担心的是由对病毒的高度戒备也在见怪不怪中变为麻木不仁。这种因常态带来的“平常心”,会不会出现“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那种因旷日持久而失去耐心?会不会因“传染源不明”而成防疫不力的借口并导致责任不明?还能不能一以贯之的全力以赴作防控坚持?
曾光说,“国家防控措施将提前、逐步调整为更长效、更经济的全人群监测防控”,也就是更关注本土社区、学校人群中的主流流感病毒监控,关注甲型H1N1病毒的变化和变异,以便应势启动相关的疫苗、药物、医疗救治储备,努力减少发病人数。(6月17日《新京报》)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种未雨绸缪式的提前介入当然是必须的。也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策略,依然是全民加密监测网络、及时发现、确诊、隔离、治疗每一个患者(感染者)”,这个策略是仍应勉力坚持的目标,不可轻言放弃,轻言“不再确诊每一个甲型H1N1患者,只监测人群中普遍感染的流感病毒的变化情况”。
从好的政策往往走样的教训来看,最怕“防控措施将提前”被异化成防线的后移,异化成不战而退,不战而降,给了防疫疲劳懈怠者早早撤兵的借口。防控甲流,仍需以最大的努力防止出现最坏的结果,仍需按最坏的情况来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