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新政出台,“新上海人”落户在望(如果顺利的话,1个月以后我和我的小孩子应该能够拿到户口);户籍改革任重道远,平衡资源是关键(户籍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户籍背后代表的公共资源问题)。敬请关注《新华纵横》--《上海户籍新政》
新华社记者张梦洁:10月中旬,上海29位持有“居住证”的外来务工人员通过了相关部门“居住证转户籍”的审查,拿到了“落户确认单”,这让在上海打拼的“沪漂族”看到了希望。
45岁的吴正云是上海绿洲实业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2003年7月,他从武汉来到上海工作,2004年2月拿到上海市“人才引进类居住证”。在此后的5年里,因为没有上海户籍,他遇到了不少麻烦。尤其是儿子吴桐因为没有户籍一直无法申请学籍,只能借读于上海一所高中,这令他非常头疼。
“居转户”申请人吴正云:小孩子有了户籍的话,那么就可以申办学籍了。(有没有学籍对他来说很重要?)肯定有啊。(没有学籍)他这个考试的话,参加高考的话肯定会受影响的。而且据了解,因为上海现在高考进行改革,可能就是每年要进行部分学科的会考。我听那个学校的校长介绍,如果你没有学籍,那么你会考在什么地方会考,这个就没办法确定。
今年2月,上海出台户籍管理新政,凡是来沪创业、就业并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的境内人员均可以申请转办上海市常住户口。6月,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居转户”实施细则,针对申办条件、激励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家属随迁等9个方面作出进一步的细化。就此,曾被视为坚不可摧的户籍制度终于有了突破,而上海这一次的户籍制度改革也堪称为“破冰”之举,让“新上海人”看到了希望。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毛大立:凡是符合《试行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不论他是什么身份,都可以提出申请,应该说其中就包括了农民工,尤其是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先进制造业当中一些骨干企业的蓝领工人。
新闻发布会还透露,除了“居住证转户籍”,上海还在进一步酝酿吸引人才的新政策。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叶明忠:我们还将再研究一个直接落户的办法,对符合一定需求,人才又符合一定的条件标准的相关人员,那么我们有一个直接落户的一个办法在研究。
这是上海自1978年以来的第4次户籍改革。相比于前3次,这次改革具有了明显的普遍性,受惠群体更为广泛。统计显示,自2002年6月上海在引进人才中试行居住证制度以来,累计共有27万人申办了居住证,其中持证满7年的约有3000人。这些持有居住证的“新上海人”是上海经济、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解决户籍问题无疑是对这一群体的极大鼓励。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那么多人在你这里工作,有的工作很多年,有的成为技术骨干,但他还不是本地户籍,当然对他有个问题,要留住他有些困难。所以我想这个改革有它比较长的考虑。
实施细则公布以后,相关部门正式启动了“居转户”的受理工作。吴正云第一时间提出申请。虽然申领《上海市居住证》不满7年,但他具有博士学历和高级职称,符合“居转户”激励条件,因此被成功受理,并且第一个通过审批。
“居转户”申请人吴正云:因为我也是一直在关注这个户籍这个政策,上海市政府出了这个政策以后我就实际上是立刻就知道了。知道以后我就按照这个条款我就一一对应,就对照自己,觉得就是符合条件的,所以应该说是心里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根据流程,吴正云和另外28个拿到落户确认单的外来人员接下来还需要办理准迁证、回原籍开迁移证、调档案、开申报户口证明信等,在完成这一系列手续之后,他们就能够拿到海户籍。随吴正云迁户的还有他的儿子吴桐,这样,吴桐的学籍将不再成问题。
上海“居转户”第一人吴正云:如果是顺利的话,如果顺的话,1个月以后应该是我和我的小孩子应该是能够拿到户口。(有没有想过拿到户口那一天怎么庆祝?)同事已经都说好了,就说要我们同事要一起聚一次。
吴正云成功获批、落户在望的好消息迅速在公司内传开,不少外地员工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希望。
吴正云同事朱阳旭:对我们外地员工来说,相当于怎么说呢,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觉得以前只是一个传说,现在变成事实了,觉得看到了一个方向,然后为之而努力吧。因为目前还缺少一些技术职称什么的,接下来可能要更加抓紧自身的学习。
朱阳旭是个四川妹子,27岁,持有《上海居住证》两年。尽管每天在上海工作、生活,但她却对这座城市始终缺乏归属感和被认同感,这也是数以万计的“沪漂族”共同的感受。
吴正云同事朱阳旭:要结婚了嘛,对吧,然后回家去要办手续,来来回回跑,可能也要耽搁一个礼拜什么的,反正这样的话(跟)公司请假的话,对自己工作影响还是蛮大的。就将来对小孩来说,上学或者说将来升学什么的,肯定还是会有影响的。就是现在虽然政策越来越好,但是毕竟还是有所区别。
对此,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指出,户籍之所以诱人,关键就在于它背后的公共资源。有没有上海户籍,意味着收入标准、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升职培训等方面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所以户籍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户籍背后代表的公共资源问题。那么一般的情况下是城里这个户籍资源比较多,教育、医保、包括享受的交通设施、生活方便等等,那当然是城里户口要好很多。
胡守钧表示,居住证转户籍新政的出台是户籍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不过,户籍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要一日资源分配不合理,户籍带来的种种矛盾就无法得以根本解决。因此,只有协调公共资源配置,实现全社会一体化、均衡化、平等化,让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社会福利,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胡守钧:你比如给农民比较多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有了,那么慢慢地说,农民说我们作为农村人口,作为农村人和城里人没什么差别,那么这样他就不一定要向往一个城里户口。所以只有当这个户籍背后的资源均衡之后,取消户籍就顺理成章。那户籍就没有意义了,对不对,你说是上海户口和这个南京户口和这个是某个县城的户口没有差别的,甚至和农村也没有差别。这个没差别就是资源没差别,资源没差别,那户籍不就是个名字了,放那个地方了,对不对。
令人欣喜的是,这种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正在逐步实现。继“居转户”新政出台后,上海近日又颁布《上海市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若干规定》,自今年11月1日起,持《上海市临时居住证》人员可享受申领驾照、办理出入境证件、免费计划生育服务等多种“本地化”待遇。
吴正云同事朱阳旭:关键可能就是说更体现了上海的一种包容性、一种开放性,就是这样的话我们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平时的话怎么说呢,说得再多还不如这么一件小事情来感动我们,印证就是说上海对我们的一种欢迎或者一种接纳。
新华社记者张梦洁:得益于居住证转户籍新政的出台,像吴正云这样的“新上海人”不久后将落户上海。一系列让居住证“增值”的规定也让曾经迷惘、无奈的“沪漂族”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目前小城镇的户籍已逐步放开,城乡二元对立也正在打破。相信随着资源均衡化的逐步实现,户籍改革的美好未来并不遥远。感谢收看本期《新华纵横》,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