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徐学俊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靳岳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担忧是否合理
肖擎:有人担忧北大的做法会搞乱国家的高考招生制度,这种担忧合理吗?
靳岳滨:我觉得不合理。即使不搞实名推荐,也还有自主招生,高考每年还要举行。第一次推荐的学生的素质、水平可能还靠得住,就像第一批院士评选,大家都觉得有分量,但以后的情况就难说了。当然,这种推荐与美国不一样,美国是把推荐名额给那些门槛很高的少数族群,他们的通道少得多。
徐学俊:数量上比较少,大家都看着呢,这样的担忧没必要。况且,也不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充其量这是对于目前考试制度的一次微调。
●公平问题
肖擎:只选39所中学是否体现不公平?
靳岳滨:北大这么考虑,我想很可能是对这些学校保送的学生建立起来的信赖。它有自主权,完全可以选择把推荐权交给哪些学校。1所也好,39所也好,对北大而言,这是让优质生源“为我所有”的一种选拔方式。
徐学俊:北大这一行动主要是试探性的,是一个信号,说明目前的高考制度需要改革了。39所不公平,那多少所才公平?一件事情付诸实施,总会有局限性。所谓公平不公平,在数字上细究起来只能是无解,钻了牛角尖。
●校长的风险
肖擎:校长一权独大是否天然隐含着危险?
靳岳滨:必须明确一个问题,校长实名推荐的本质是改良而不是革命,革命就是取消高考,改良就是有限度地调整。“文革”时期也搞推荐上大学,但那是把专业化的、需要专门知识经验的文化权力草率地交给了“群众”,而“群众推荐”很快变为“领导推荐”,随意性的“自由裁量权”极大。现在校长实名推荐是北大对中学校长有一个基本信任,请仔细掂量实名的分量,一个人的决定权被加上巨大的风险和压力,他肯定会权衡,一有闪失,就搞砸了。考虑到这一点,对校长一人推荐大可不必那么担忧,但让更多人有推荐权,这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信任的断裂
肖擎:对现状不满,对改变也不满,当人们习惯性地对一个事情表示“反对”时,是否说明信任已经断裂,这是一个特殊问题吗?
靳岳滨:当下社会,权钱交易是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利益勾连不断刺激着人们。以前我们讲“从前门进来的不一定都是好人,从后门进来的也不一定都是坏人”,现在情况变了,人们可能对前门、后门进的都会有怀疑,这是长期造成的一种信任困境,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总之迈出步子就感觉不对。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要把孩子推到风口浪尖,让他们承受改革的代价。
徐学俊:这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这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投射。人们并不怀有恶意,但这种对立显示了信任作为社会基础资源的不可或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