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客都梅州,位于粤东北山区,北邻赣南,东连闽西,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的城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誉。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05.27万人,辖8个县(市、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梅州坚持“不等不躁”的指导思想,坚持探索从“四个梅州”(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到“绿色崛起”的山区科学发展新路,坚持抓好建厂、办学、治水、修路、种树、惠民、用贤七件大事,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果,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梅州是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梅州是全世界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千百年来,客家人从中原越过黄河,跨过长江,进入鄱阳湖,沿赣江上溯至赣州,越过武夷山到长汀,最后来到粤东深山——梅州,然后又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海外,走向世界。梅州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有着最具原生态、客味最浓的客家民间艺术。梅县话是全球客家人公认的客家话标准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客家话播音员全部选自梅城或梅县松口镇;梅州山区百姓的家传服侍仍有汉唐遗风;优美隽永的客家山歌和有“南国牡丹”之誉的广东汉剧蜚声海内外;还有风味独具、色味俱佳的客家美食。所有这些,使梅州成为集“客家”之大成者,故有“世界客都”之称。
梅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梅州,南汉置敬州,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易名梅州,有叶剑英元帅故居、丘逢甲故居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州文风鼎盛,南宋时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兴盛。现在仍有保存完整的梅州孔庙、五华长乐学宫、兴宁学宫等教育场所。特别是清中叶以来,梅州涌现出“岭南第一才子”宋湘,近代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晚清著名诗人、保台义士丘逢甲,清末著名爱国诗人、外交家黄遵宪,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等杰出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先后走出了241名大学校长(书记)、473位将军、23名中国两院院士,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都有梅州人担任过校长。梅州还是全国的重点侨乡,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00多万人,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五大特色建筑之一的客家围龙屋,在梅州保存最多、最完整,总数达万余座。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弘扬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致力打造“文化强市”,先后建成叶剑英纪念园、东山教育基地、中国客家博物馆等文化产业基地,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山歌剧《等郎妹》、《山魂》等成为广东省的文化精品,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成功上演。2002年来的7年间,全市共输送大学生14.59万人,相当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1年25年间9.8万人的1.4倍。目前,梅州正在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遗产工作,让优秀客家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梅州是环境优美的生态绿洲。梅州是粤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林地广阔,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质良好,自然风光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生态公益林618万亩,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47个,森林覆盖率达68.6%,位居广东省第三。梅州是广东重要的休闲胜地,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叶剑英纪念园,有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阴那山旅游度假区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神光山、雁鸣湖等国家森林公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梅州日益成为广大游客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的上佳选择。近年来,梅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选美广东—我最喜爱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和首批中国旅游强县(梅县)等金字招牌。今年底前有望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明年力争成为“国家卫生城市”。
梅州是社会和谐的平安福地。梅州民风淳朴,社会秩序良好,是广东省刑事发案率最低的地级市。1997年以来,梅州的社会治安满意度连续12年超过90%;2008年,梅州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今年3月,广东省综治委委托国家统计局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公众安全感进行调查,梅州以92.7分的成绩名列榜首。
梅州是充满活力的投资热土。梅州是矿产资源富集区,铁矿、石灰石、稀土、瓷土等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达4000多亿元。梅州有独特区位环境,是珠三角沟通内陆腹地的重要门户。梅州交通便捷,被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境内有两条国道、三条高速公路、两条航线、两条铁路,市到县、县到镇均实现“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公路,镇通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底化,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均居广东省山区市前列。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还有四条高速公路和两条铁路,至2012年梅州8个县(市、区)全部开通高速公路。我们大力倡导“崇商重企”的时代理念,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全市先后建成2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正在开发建设总规模达47平方公里的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共承接珠三角和港澳台企业3000家。烟草、建材、电力、矿业、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六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20家重点骨干企业迅速壮大。全市上市公司达7家,上市公司总数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居第五位。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478亿元,同比增长10.2%,近20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分别增长7.7%、11%、18.5%和3.5%.今后,梅州将继续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崛起”之路,努力把梅州建设成为广东魅力独具的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和绿色现代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