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向社会公布后,人们发现,此次增选产生了35名新院士,而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每两年一次的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
近一半的名额空缺,这是什么原因?中科院这次院士增选,又有哪些风向标?
释疑
院士评选力求“经得起历史检验”
新增选院士35名,这是自1991年恢复院士增选制度以来,除2007年增选29人后的“次低”。其他历次新增选院士数量,均超过50名。
为何这两年当选的院士人数趋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对此解释说:2007年和今年当选新院士数量较少,一方面体现了院士们严肃认真、保证质量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与2006年院士大会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当选”修订为“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有关。
路甬祥说,院士制度是国家为促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而设立的重要制度之一,院士称号是党和国家给予全体院士的崇高荣誉,院士增选质量直接关系到学部和院士群体的声誉,更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和科技队伍的健康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特别重视考察候选人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情况,确保增选院士的质量,力求院士增选结果能够经得起实践、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他表示,欢迎社会对院士增选工作的监督和支持,共同努力做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
趋势
中青年和一线工作者的“院士几率”将增大
“年轻”,来自“第一线”,这是增选院士中一个特点。
继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出现了41岁的最年轻院士邓中翰后,中科院新增院士也体现了“年轻化”特点。此次新当选的院士平均年龄54.1岁,最年轻的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王曦,仅42岁。
路甬祥解释说,院士群体的年龄结构,直接关系到院士群体的学术活力。为此,在院士增选工作中十分强调优化院士群体的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确保院士群体学术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