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11月24日摄)。中国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周晓光,作为中国饰品行业领头企业“掌门人”,这一年多的心路历程,契合了其间中国经济画出的一道曲线。新华社记者何宗渝摄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题
新华社记者何宗渝、冯源
2008年的初冬,面对急剧萎缩的市场,她一时迷茫不安,看不清方向;2009年的仲冬,经历风雨沉浮的她,发展的思路重新变得清晰。
她就是中国新光控股集团董事长周晓光。作为中国饰品行业领头企业“掌门人”,周晓光这一年多的心路历程,契合了其间中国经济画出的一道曲线。
“危机之初有迷茫,但我没有机会动摇”
记者:作为一家出口导向型企业,你们受金融危机影响应该很大吧?
周晓光:非常大。早在危机全面爆发前,我就感觉到了危机影响的前奏。以前我们出口主要针对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薄利多销是我们的主要竞争优势。每年八九月份都是国外圣诞礼物订单最集中的时段,往年有800万美元左右的订单,但去年那时候不到300万美元。其他产品的出口也出现下滑。以前新光的销售每年都以30%到40%的速度在增长,但去年9月到今年3月却同比下降了10%。
我专门去了美国调研。发现那里的市场已经变得非常萧条,客户数量大概降低了一半,人均购买量也至少减少了一半。一算下来,市场总量竟不到往常的四分之一了。我们有40%的产品都靠出口销售,现状让我感觉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也不知道怎么去面对员工,压力非常大。
新光集团的工人在装配车间工作(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何宗渝摄
记者:面对压力,你动摇过吗?
周晓光:新光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流行饰品生产企业,我们的存活不仅事关几千员工的“饭碗”,更是整个行业的风向标。面对危机,我没有机会动摇,只能一心想着要让新光存活下去。
“危中寻机”构建竞争新优势
记者:现在情况怎么样?
周晓光:在一天天好转。我们的订单大量增加,生产又开始繁忙了,工人每天都加班加点生产,但产品还是供不应求,单笔订单的货值也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集装箱整箱出货的现象,这在“小不点儿”的饰品行业非常罕见。截至今年11月底,集团销售收入已达20多亿元,总量和利润都远远超过去年。
记者:你们是靠什么渡过危机的?
周晓光:从大的环境看,得益于国家采取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使我们的国内市场还比较稳定。但是,要想真正摆脱危机,对我们来说,还得主动在国际市场上下功夫。
我们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和出国办展会,主动去拓展新兴市场,先后与土耳其、埃及、南非和中东国家有实力和信誉的企业进行对接合作。原来我们在欧美市场的销量占出口额的80%左右,但目前新兴市场占到了80%。
同时,利用机会加快了“走出去”步伐。由于欧美同行企业受危机的影响比我们严重,有的倒闭了,我们就招募了一些他们的人才;有的遇到了困难,我们就抓住机遇与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这种合作不再是以前代工生产的合作,而是股份交叉的联合合作。比如我们在美国参股或收购了一些有竞争力的公司,利用他们在当地的团队和网络销售我们的产品,同时把他们的品牌引入国内,由我们控股和生产。
在新产品的研发上,我们也加大了力度。新产品开发周期长,生产工艺的提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广东那边有很多饰品企业以前一直为欧美品牌代工,研发和工艺方面有他们的优势,但危机使得他们处境惨淡,有合作的意愿。于是我们就在广东控股了3家企业,通过紧密的互补合作,使得新光的研发实力和工艺水平迅速增强。
风雨能吹倒树,也能给树涅槃重生的机会
记者:看来危机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机遇?
周晓光:危机确实使国际市场的总量变小了,但我们不仅扩展了新型市场、重新赢得了欧美市场的份额,更进入了一直被发达国家垄断的欧美主流市场。打入欧美主流市场的梦想,竟因这场危机而实现了。
在应对危机中,我们确立起了以较强的研发能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完备的销售网络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回过头来想,危机中也有机遇,我们把握住了,快速地建立起了新的经营模式。
记者:听说你喜欢把企业比成一棵树,那么,金融危机给新光这棵树带来了什么启示?
周晓光:如果将新光集团比作一棵树,树干是企业产品,树根就是研发、生产和销售这些产品的人。一直到金融危机前,这棵树都处于风调雨顺的成长阶段,但危机带来的暴风雨使树干和树根的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也给予了这棵树一次涅槃重生的机会。风雨过后,树干要继续向上伸展,还得靠树根吸取和输送养料,只有根扎深了,树干才能长得更高、更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