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黑与反腐同步推进,无疑是重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最大的亮点。”在近日重庆市召开的“涉黑性质犯罪与法律控制理论研讨会”上,国内知名法学专家和司法实务界人士高度评价了重庆打黑除恶斗争,并总结归纳了重庆打黑的成功经验。
打黑与反腐为何要同步推进?又是如何同步推进的?重庆市人民检察院新闻发言人、副检察长雷万亚今天接受了《法制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首次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权威解读。
解读一
打黑与反腐为何要同步推进
“黑恶势力与‘保护伞’好比是两株相互依存的毒草,黑恶势力背后如果没有政府官员‘撑腰’,就不可能坐大成势。”雷万亚说,因此,打黑必须与反腐相结合,打黑除恶与反腐倡廉必须齐头并进,在打黑的同时,还要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2009年7月初,中央政法委召开全国深入推进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电视电话会议,强调指出打黑斗争要坚持除恶务尽,深挖“保护伞”。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孝清指出,严厉打击、彻底铲除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是打黑除恶取得实效的关键一环。同时,重庆市委也明确要求,打黑与反腐必须同步开展。
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是检察机关打击黑恶势力的法定职责;查办职务犯罪、铲除腐败也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神圣使命。雷万亚表示,在打黑这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打黑与反腐同步推进,成为检察机关的独特使命。重庆检察机关从一开始就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解读二
打黑与反腐如何同步推进
“我们通过同部署、同组织、建立同步运行机制,最终实现了打黑与反腐同步推进。”雷万亚说。
“同部署”体现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意见》和《关于打击黑恶势力“保护伞”的规定》,在2009年7月同步下发,对全市检察机关打黑工作与反腐工作进行了同步部署,要求深挖、彻查与黑恶势力有牵连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反腐推动打黑,以打黑促进反腐。
“同组织”表现为:全市检察机关建立了从上到下的组织保障机制,市检察院成立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在全市范围内协调、统筹涉黑案件和“保护伞”职务犯罪的查处。打黑除恶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有200多名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检察官,200多名侦查干警投入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在打黑和反腐两条战线上同时工作。
为了适应打黑斗争形势的需要,重庆市检察机关创建了一系列专门的工作机制,包括“保护伞”职务犯罪线索发现机制、“保护伞”职务犯罪线索管理机制、“保护伞”职务犯罪侦办机制,有效地推动了打黑与反腐同步推进。
同时,重庆市检察院还要求专案组对一些已办结的涉黑涉恶犯罪案件进行倒查,查清楚这些团伙为什么会在一些地方长期存在,为什么作恶多端而没有及时受到打击,有没有该抓的没有抓、该捕的没有捕、该诉的没有诉、该判的没有判,或者虽然判了但入狱不久又放了出来的问题。通过集中深挖,使已破获的黑恶势力犯罪团伙的幕后“保护伞”得以挖出。
解读三
“保护伞”职务犯罪线索从何而来
针对打黑除恶斗争的特点,重庆市检察机关建立了多渠道的职务犯罪线索发现机制。
据雷万亚介绍,重庆检察机关打黑中的线索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检察机关自身内部的侦查监督、公诉部门,收集、挖掘与黑恶势力犯罪相关联职务犯罪线索信息。自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共受理侦监公诉部门发现移送线索143件;二是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在办案过程中,通过案中挖案自行发现线索,共有76件;三是通过与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情报信息交换平台获取线索。打黑期间,共受理公安机关移送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65件,纪检监察部门移送线索9件,同时检察机关也向公安、纪委移送属于他们管辖的线索34件;四是群众举报。自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共受理群众举报的涉黑职务犯罪线索7件。
通过线索发现机制,打黑期间共受理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暴露出来的职务犯罪线索300件。
解读四
查处“保护伞”如何突破阻力
无论是花费的时间还是办案的难度,查办一般职务犯罪与查办黑恶势力“保护伞”都不可同日而语。这次打黑中,重庆检察机关有什么样的应对机制?
雷万亚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查处黑恶势力“保护伞”面临的办案阻力更大,大多“保护伞”都是司法人员,他们本身就懂侦查,有较高的法律水平,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使得办案难度加大。另外,由于打黑中集中暴露出来的案件线索较多,而办案力量有限,如果用常规的办案模式,无法及时推进此项工作。
为此,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建立了专门的查办涉黑职务犯罪侦办机制,概括起来就是“内外协调、上下联动”。
据介绍,重庆检察机关根据办案工作的需要,由市检察院职务犯罪指挥中心负责组织协调,统一掌握线索,实行了集团作战、异地管辖、交叉办案等有效形式。
自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重庆市人民检察院侦查指挥中心共签发指挥令151个,其中与查处专项斗争暴露出来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相关的交办、督办、指定异地管辖指挥令102个,占67.5%,分院、基层检察院从中立案74人。
另一方面,重庆检察机关还主动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的联系。今年4月,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联手成功查办了璧山县公安局原副局长肖某利用职务之便收受涉案人员贿赂9万元后帮助其逃避处罚等案。
解读五
为何只界定了56名“保护伞”
从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至今年4月,重庆市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159人,但界定为“保护伞”的只有56人。
对此,一些群众可能会提出疑问:什么叫“保护伞”?它和一般的涉黑职务犯罪有何区别?
雷万亚解释说,对于“保护伞”的界定严格按照《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打击黑恶势力“保护伞”的规定(试行)》执行,即黑恶势力“保护伞”,是指利用职务便利,支持、包庇、纵容黑恶势力滋长、蔓延、扩大,帮助黑恶势力逃避法律惩处的国家工作人员。而打黑除恶斗争中查办的一般职务犯罪是指从打黑除恶斗争中暴露出来的贪污、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单纯的职务犯罪,这部分犯罪嫌疑人没有支持、包庇、纵容黑社会组织等行为。
在专项斗争中,重庆市检察机关共查办黑恶势力“保护伞”56人,其中公安机关工作人员36人,占64.3%;党政机关工作人员5人,占8.9%;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10人,占17.9%;审判机关工作人员2人,占3.6%;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人员1人,占1.8%;司法行政工作人员1人,占1.8%;检察机关工作人员1人,占1.8%。
解读六
打黑反腐同步推进如何常态化
雷万亚表示,由于打黑与反腐同步推进工作思路的贯彻落实,重庆市检察机关查处了一批为黑恶势力提供保护的职务犯罪案件,文强、彭长健等一批位高权重的官员纷纷落马,黑恶势力的毒草及其背靠的“大树”被连根铲除,有效地洁净了重庆的政务环境、司法执法环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支持。
据介绍,2009年,重庆市共立案查办职务犯罪1027人,涉及黑恶势力“保护伞”33人。今年1月至4月,全市共立案查办专项斗争揭露出来的职务犯罪58件68人,“保护伞”23人。其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44件52人,渎职犯罪案件14件16人;大案37件,大案率63.8%,县处级以上干部18人(含厅级干部1人),要案率26.5%;涉及司法机关工作人员21人,占立案人数的30.9%,行政(执法)机关21人,占立案人数的30.9%,国有企业6人,占立案人数的10.3%,其他人员20人。
据透露,今年以来,仅交通运输系统,重庆市检察机关就立案查办了职务犯罪案件9件12人,其中黑恶势力“保护伞”7人。
雷万亚表示,今后,打黑与反腐同步推进将被作为一项常态工作、重点工作来抓:一方面,对涉黑职务犯罪案件要排除干扰和阻力,一查到底,做到除恶务尽;另一方面,加大对黑恶案件的监督,从中去深挖细查黑恶案件背后的“保护伞”。
法制日报重庆5月6日电
■链接 重庆涉黑职务犯罪案呈现4大特点
黑恶势力与“保护伞”好比是两株相互依存的毒草,黑恶势力背后如果没有政府官员“撑腰”,就不可能坐大成势。因此,打黑必须与反腐相结合,打黑除恶与反腐倡廉必须齐头并进
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犯罪突出。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共查办司法人员涉嫌职务犯罪70人,占43%。
官商勾结,大搞地域、行业垄断,扰乱正常经营秩序。所立案件中,有的党政机关干部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利用职权收受黑恶分子贿赂,阻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实体竞争对手的正常经营,或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运霸、肉霸、沙霸等提供帮助,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涉黑职务犯罪案件要案比例较高,且贿赂犯罪较为突出。在查办的161人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暴露出的职务犯罪案件中,涉及县处级以上干部55人(含厅级13人),要案率34.1%,要案的比例高于一般的职务犯罪案件。其中涉嫌受贿犯罪的有85人,占立案总数的52%,他们或者利用手中职权,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帮助其逃避处罚,并收受贿赂;或者在干部人事调动、职务任免中为他人牟利收受贿赂。
涉黑职务犯罪社会影响恶劣。涉黑职务犯罪的主体多为党政、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联,息息相关,黑恶势力一旦与其联系,特别是与司法机关内部腐败相联系,不仅玷污了国家公职人员队伍,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而且会危及我党执政基础,危害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