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叛逆如影随形,可惜成人社会太过神经过敏太害怕失控,动不动就要拨乱反正,即使有错,连道歉的勇气都没有。假如老师有平等待人的气度、有了解学生的耐心、有知人惜才的才能,李红豪不必付出这样的代价。
我们所处的世界青春常在,叛逆并不常有,尤其是针对某种社会价值与权威———比如学校教育———公然表示异议与批评,这种事如同野生华南虎一样罕见。如果一定要矫情地称之为“叛逆”,华中师大第一附中学生李红豪算是一个。
李红豪的一篇文章在网上正被万众争阅。这位“失学少年”没能参加今年的高考,14个月前就“被回家”了。那次期中语文考试他几乎交了“白卷”,前面一题未答倒也罢了,唯一写就的作文也把老师气得要死。“何为校规?当然是校长的规定啊,那班规自然是班主任的规定了。这样一来老师们独裁起来便都名正言顺”,这篇《草见人命》的作文,激烈抨击了教育的“专制主义”。他被班主任老师要求“回家反思”,在反思好之前不许回来上课。而李红豪也真的一去不回。
不论是否出于自愿,辍学在家,错过高考,李红豪为自己的叛逆付出了代价。而他的学校、老师,利用一个少年的骄傲完成了惩罚。这一场叛逆与镇压的结果,倒是验证了“草见人命”这四个字。李红豪一时的“激情犯案”,竟是对自己的一语成谶。
“自毁前程”,李红豪的作文被媒体如此势利地总结,“其观点很尖锐、前卫、另类,个别段落甚至颇为偏执,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然而,通篇看来,李红豪所讽刺与反对的,一是奴化教育,是“老师说的话无论对错你都不能反驳”,二是应试教育,是“副课们纷纷以闪电般的速度败下阵来”,三是功利教育,“我们不重视哲学教育本身已是大错特错,而把哲学这样教育更是错上加错。”这不正是各界有识之士诟病经年、从教育官员到学者都承认的教育积弊,不正是当今教育反思的主要内容?
异端的不是李红豪的思想,而是李红豪的小小年纪、学生身份不配这样思想。“胆子太大了,竟然在考试作文中讽刺老师和学校”,班主任的理由是成人虚弱的自我暴露,只是进一步证明教育的陈腐并虚妄,不仅与青春不适应,更与公民教育的大势背道而驰:假设老师和学校是不能讽刺不被批评的,如何教育学生将来批判现实建设社会。
青春与叛逆如影随形,可惜成人社会太过神经过敏太害怕失控,动不动就要拨乱反正,即使有错,连道歉的勇气都没有。假如老师有平等待人的气度、有了解学生的耐心、有知人惜才的才能,李红豪不必付出这样的代价。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每个人都经历并怀念的青春,教育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启发它,而不是阻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