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20日电题:内蒙古经济增长何以持续领先
新华社记者吴国清、刘军
据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预计,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的内蒙古自治区,今年前三季度完成生产总值5900多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一个西部地区的民族自治区是如何克服和化解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实现有效遏制经济下滑趋势并实现经济逐月回升、形势好于预期的?
探索符合内蒙古实际的科学发展新思路
有人认为内蒙古发展速度快,主要是资源开发的功劳。实际上,这只是雾里看花。因为资源丰富的省区众多,而为什么内蒙古能“独占花魁”?
梳理内蒙古近年来的发展历程,经济发展速度快、周期长、质量好是最引人注目的特点。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主要得益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多年来一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完善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开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重点领域实现赶超的新局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把自身发展置于全国发展的大局之中,重新认识、定位与利用好自身的优势,积极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内蒙古实际的发展路子。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发展思路,相继提出了“快、大、长、好”的整套要求,即优势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做大经济总量、正确处理快增长与长周期的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在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又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八个转变”:农牧业由大区向强区转变,工业经济由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经济增长主要由二产带动向一、二、三产协同发展转变,经济发展由速度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由初见成效向明显改善转变,发展环境由资本流入区向要素流入区转变,增长动力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民生工作由应急解难向建立长效机制转变。在落实过程中,内蒙古还注意把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经济发展的“自身动力”。
日臻成熟的工作思路,切合实际的工作措施,使内蒙古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面对困难而不畏惧困难,各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有效地增强了全区干部群众发展的自信心和应对危机的主动性,推动经济社会实现了由加快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转变,主要经济指标由全国后列迈进中列,一些人均指标进入全国前列。
据统计,2002年到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由全国第二十四位前移至第十六位,连续7年增速第一,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第八位;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位次均大幅度前移。尤其是7年来,全区固定资产累计投入超过2万亿元,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还建起了一批支柱产业,解决了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软肋问题,带来了强大的发展活力和动力。
今年前9个月,在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内蒙古仍创造了奇迹,前三季度内蒙古经济增速稳居全国前列。前9个月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80.3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到位5099.4亿元。
保增长以解近忧调结构以谋长远
不论是维持日常经济发展,还是应对金融危机,内蒙古都坚持把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前工作与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保增长以解近忧,调结构以谋长远,在困难中发展,在困难中崛起,在困难中提高。
今年以来,内蒙古紧紧抓住应对金融危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步伐,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中和要素集聚,提高优势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非资源型产业增长速度加快。据测算,今年1月-9月,内蒙古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6大优势特色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864.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93%,拉动工业增长17个百分点。在优势特色产业稳定增长的同时,耗能较高的产业持续下降,前9个月电石产量累计下降14%、铁合金产量累计下降9%。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在继续推进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优势区域加快发展的同时,通过建设项目与扶持资金向东部盟市倾斜,加快东部盟市能源、化工等产业发展。初步测算,1月-9月,自治区东部五个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53.2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7.7%,同比增长21.3%,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拉动全区工业增长5.7个百分点。
农牧业、建筑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加快,工业投资增长平稳。在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1900亿元,工业投资完成3000多亿元,农牧业和建筑业投资分别增长了51%和88.8%;公路、铁路投资分别增长了53.8%和92.6%。在严重干旱的考验下,全区粮食总产量仍达到410亿斤,夺得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财政对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前三季度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达到142.2亿元,同比增长24.8%;医疗卫生支出48.5亿元,同比增长59%;社会保障支出33.9亿元,同比增长41.2%;就业支出4.8亿元,同比增长91.4%。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内蒙古注重把实施经济政策与实施社会政策结合起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保民生与形成民生保障工程长效机制相结合,保稳定与寻求长治久安之策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一再强调,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为此,自治区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意见》,连续多年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今年办了“十件实事”、实施了“十项民生工程”。
通过努力,自治区民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牧民人均收入分别由前些年居全国的第二十九位、第二十二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九位、第十四位。今年前三季度,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牧民人均收入又分别增长11.4%和11.5%。
落实就业与再就业政策取得明显成效。随着全区整体经济形势的企稳回升,企业经营状况好转、用工增加。截至9月末,内蒙古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9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95%;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8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98%。累计登记确认的1374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得到了援助。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
今年以来,内蒙古采取了“人才市场就业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锻炼计划”以及公务员考录等多项政策,积极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截至9月末,已实现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达6.4万人,就业率达82%。
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截至9月底,内蒙古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00.8万人,比去年末增加11.4万人,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673.7万人,比去年末增加了6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25.9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99%。
前三季度,内蒙古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领域完成投资182.73亿元,同比增长37.2%,有效地改善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教育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全区全年预算安排义务教育保障经费21.8亿元,前三季度已拨付17.7亿元。同时,累计投入资金8亿多元,初步建成覆盖全区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为寻求长治久安,自治区加强和谐内蒙古建设,营造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好形势。今年以来,内蒙古组织开展了“春雨行动”“四色风暴行动”和“护城河专项行动”等一系列社会治安整治行动。同时,各地深入开展矛盾排查、纠纷调处工作,解决了一批信访突出问题,排除了一批影响安定团结的不稳定因素,确保了社会治安形势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