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17日电(记者 舒静)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维权网站目前正面临双重尴尬:一方面,部分无收入来源的网站既要扛着“维权大旗”,又要解决生存难题;另一方面,此类网站良莠不齐,正面临受消费者和企业双重质疑的信任危机。
维权网站究竟何去何从?新华社记者对此展开调查,揭秘部分维权网站的盈利模式,透视此类网站在“公益维权”和“商业盈利”之间的平衡与博弈。
乱象丛生 维权网站存在三大问题
在百度上输入“315”,瞬间就会搜索到1亿个网页,其中前几页链接的网站大都是消费维权网站。从“315消费电子投诉网”到“315热线”再到“315网站”,大大小小的维权网站令人眼花缭乱。
高举“维权”大旗的网站,有多少在默默无闻地从事公益性质的“维权”,又有多少在兢兢业业地以“维权”为名,行“勒索”之实?
一名业内人士的遭遇折射出此类网站的混乱现状。“有一次我拿着一叠投诉材料去跟一家企业沟通。”这名业内人士说,“看完材料之后,企业负责人对我说‘说吧,你想要多少钱?’我说,我们不要钱。那名负责人很惊奇――‘真的不要钱吗?上次有人要我出十万元钱买他们的材料……”
“挟投诉以令企业”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对此,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近日发表公告称,2010年,中心接到公众举报信息391111件次,其中,有关网络诈骗类举报占23.8%,成为除淫秽色情类信息外,网民最为关注的一类违法内容。在诈骗类举报中,举报虚假维权、投诉网站的情况有所增加。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性质各异、规模不一的维权网站大量存在,良莠不齐,至少暴露出门槛低、不规范、生存难三大问题。
首先,开办此类维权网站的门槛非常低,业内人士透露称,个人就能注册域名、进行备案和制作维权网站,“整个过程差不多1000元就能搞定”。另外,同一个人办多个维权网站,反复转载同一条投诉内容,从而反复删帖收费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在层出不穷的同时,从网站域名到经营许可、网站内容、乃至运营模式,部分维权网站存在不规范之处。点击部分维权网站会发现,网站并无详细联系方式,还有网站没有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并不具备经营资格;也有网站之间结成“同盟”,通过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投诉信息等方式来吸引企业“合作”。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为消费者维权不会带来任何收入,因此有些网站要靠“傍”企业来维持生存,维权反而成为次要业务。“维权网站的赢利点太少,为消费者维权完全是公益性的,但网站维护又需要成本,如果不与企业合作,网站根本无法生存。”
八仙过海 盈利模式紧盯眼前利益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部分网站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将维权投诉信息作为与企业“合作”的“筹码”,借此盈利。
“半年来,我们深受其害!”山东光明机器制造有限公司销售部负责人宋井坤说起维权网站,情绪很激动。宋井坤称,去年5月份,由于与潍坊一家代理商发生合同纠纷,被其发动用户投诉。没过多久,就有很多北京、上海的小网站联系他,称只要加为网站的会员或支付广告费,就不会转载投诉信息。宋井坤称,也有网站并不直接提出要求,而是要其参加某类评选活动,且只需交钱就能“挂牌”。
而据一名业内人士介绍,类似现象非常普遍,可以细分为几种情况。对于一些较为规范的大型网站而言,相关机制比较严格,如果帖子确实出现问题,一般需要企业发协调函、填表格、盖公章,经历繁琐程序才有可能删帖。然而,对于更多不规范的网站而言,企业想删帖只有两种方式,即“找人”或“花钱”。
这名业内人士说,有些网站的外包频道上大部分都是负面报道,这些频道都有自己的“经营任务”,如一年要达到500万元以上,于是,通过发稿、撤稿来要求企业交“广告费”便成为其重要的经营模式,这部分收入甚至占其总量的50%-60%。也有网站会在发出投诉信息后,邀请企业“入会”,入会费从20万元、30万元到50万元不等。而对于“广告客户”或“会员”,网站承诺会“有所保护”。
由此来看,网站通过维权投诉信息盈利有几种模式:一是要企业出钱来删帖。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小网站主要靠删帖来盈利,删一个帖子一般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这样一天至少能有一万元的收入。二是不直接伸手要钱,而是邀请企业参加某种“评选”活动,以金钱换排名。三是邀请企业成为网站会员或加盟,来为企业提供从删帖到公关的一系列服务。
而在谈及网站的盈利模式时,一名维权网站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经营一家维权网站并非易事,至少让他“老了五岁”――从请律师、举办公益维权活动,到人员工资、日常开支,维持40人左右的网站一年至少需要几百万元,仅凭维权来支撑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与企业合作来获取资金。
敲响警钟 网站维权亟须指导规范
那么,除了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傍“企业”,靠企业的广告费生存,此类网站是否还有别的选择?维权网站如何才能干干净净、踏踏实实地维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家邱宝昌对记者说,维护消费者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行政部门、司法部门、行业组织和消费者保护组织等都应承担相应责任。网站维权本身没有问题,很多依法建立的维权网站,应该得到支持。然而,某些网站打着维护消费者权利的名义谋取利益,与法律规定相背离,维权网站应真正维护消费者权益,而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邱宝昌表示,网站注册有营利和非营利之分,公益性组织不能以牟利为目的。维权网站应以公益性为主,然而,面对既要生存发展,又要维护权益,却没有资本注入的尴尬境地,一些网站只能“打擦边球”。因此,公益性的维权网站需要有国家支持或基金支持。
“最近曝光的电子投诉网要挟企业的事情也给我们敲响警钟。”315维权网的一名吴姓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维权网站完全可以有更长远的眼光,用投诉信息来威胁企业的做法只是种短视行为,网站可采取向后续延伸的发展途径,如通过提供舆情分析报告、售后服务培训、进行信息发布、打假活动等方式,立足网站维权,从“公益性”上寻找未来。
此外,业内人士建议政府要对网站加强引导和监管,严格管理、净化环境,提高维权网站的准入门槛;同时,政府也应加大支持,将公益维权与盈利活动剥离开来,不允许用投诉来盈利。最后,还应填补法律法规在这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