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 (记者 李晓萍):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北京表示,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10年)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稳步扩大,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成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
周小川说,这五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较快、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央行合理把握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既有效保持了币值稳定,又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从2006年到2008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经济运行面临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货币政策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
到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受到冲击,出口大幅下滑,部分企业陷入困境,就业压力明显加大。为此,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度宽松”。央行先后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保证流动性供应,明确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
周小川说,这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对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需要我们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否则会出现很多负面现象,这个政策非常正确。当然,也会有很多副作用,会慢慢显现。事后还需要反向调整。”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央行加强金融宏观调控,货币政策从应对危机状态稳步向常态回归。此举受到经济学界普遍认可。
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国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资产质量大为改观,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香港和上海两地成功上市。工商银行更因全球第一市值备受关注。对此,周小川表示,重要的是继续加强监管:“这些(改革)效果怎么评价,不一定看排名,银行业排名有多种指标,流行的就是市值,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和国家规模有关,我认为还要继续保持警觉和改革动力,市值大也不说明一切。”
在防范国内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大幅提高。中国逐步放宽资本管制,取消对境外投资购汇额度的限制,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促进资本双向流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周小川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由市场选择,中国不抱有既定目标。“人民币走出去情况,主要取决于境外的个人、商户是否愿意接受,以及国内有关投资、贸易各种经济活动个体的选择。我们适当口头鼓励,但都是自己选择,企业和个人自主选择。我们并不抱有既定目标。”
周小川说,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仍面临着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艰巨任务,央行将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弥补监管真空和不足,并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