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胜利,给了清王朝以致命的一击,随后迅速扩大为全国规模的运动。
(三)从二次革命到护法运动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不甘屈从于袁世凯等封建军阀专制独裁统治的人们又重新奋起,独裁与民主、帝制与共和之间的争斗,作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在历史上留下了余辉。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临时政府由南京迁至北京,使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局面初步形成。袁世凯就职初期,下令全国海陆军必须服从中央的命令,宣布军人不准干预政治,严饬要以服从袁世凯本人作为军人的“第一要义”,完成了军事的统一。在行政统一上,袁世凯公然向《临时约法》进行挑战,破坏责任内阁制,扰乱临时参议院。
1912年7月,宋教仁主持召开同盟会本部大会,决定采取联合统一几个小党派,以同盟会为骨干,组织第一大党,定名为国民党。8月25日,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参加会议。会议选举孙中山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人为理事。国民党力争在选举中获胜,组织责任内阁。
袁世凯对宋教仁的活动异常恼怒,在对宋教仁诱劝、拉拢不成之后,于1913年3月20日,指使人刺杀宋教仁。为筹集战争经费,发动内战,4月26日,派人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合同。6月9日,袁世凯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不服从政府,下令予以免职。7月5日,北洋军南下九江,发动内战。
1913年7月上旬,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党会议,决定兴师讨袁。孙中山成为二次革命的领袖。7月12日,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由上海到江西湖口誓师,成立讨袁司令部,宣布江西独立,发表讨袁檄文。南方数省纷纷响应。7月15日,黄兴在南京逼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7月17日,柏文蔚任安徽讨袁军总司令,安徽宣布独立;7月18日,陈其美、陈炯明分别在上海和广东宣布独立;7月19日,福建独立,许崇智任福建讨袁军总司令。
孙中山对武装反袁抱有很大的决心。但由于讨袁军是临时组织,仓促上阵,军事实力单薄,独立各省也缺乏统一的部署和领导,加上许多国民党议员仍留恋北京国会中的议席,致使二次革命本身非常脆弱。在袁世凯凭借优势兵力和外国驻华公使的支持下,对革命党人发动了猖狂的攻击,仅两个月时间,南方的国民党军队全部被袁世凯的军队打跨,北洋军阀的势力伸展到长江流域,袁世凯完成了“武力统一”。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人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失败。
二次革命失败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开始黑暗统治。袁世凯利用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之后抛弃选举他任正式大总统的国会和政党,毁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炮制袁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企图把总统的权力扩大到与封建皇帝相似的程度,还可以由他的子孙后代继任总统。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布命令,承认帝位。13日,成立“帝制大典筹备处”,下令将1916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于元旦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皇帝的宝座。
袁世凯破坏国会,毁弃《临时约法》,卖国独裁,复辟帝制的活动,遭到了人们的反对,全国各阶级、各阶层的反袁斗争,继二次革命之后蓬勃兴起,形成了反袁联合阵线。1915年,面对袁世凯加紧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孙中山站到了反对袁世凯称帝斗争的前列。12月12日,孙中山号召他于1914年7月在日本成立的中华革命党积极行动起来,进行反袁革命。同时,孙中山又联络原国民党党员李烈钧等人在云南、广东策动武力反袁。
1916年元旦,袁世凯在新华宫接受百官朝贺,改元洪宪。云南军政府宣告独立,发布檄文讨袁,开展护国运动。护国运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继云南独立之后,1916年1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3月15日,广西宣布独立;4月6日,广东宣布独立;4月12日,浙江宣布独立;5月15日,陕西宣布独立;5月22日,四川宣布独立;5月29日,湖南宣布独立。
中国人民的反袁斗争来势迅猛,使中外反动势力感到胆战心惊,他们为了确保各自的利益,决定抛弃袁世凯。袁世凯的亲信们也不希望袁世袭王朝,纷纷隐居或辞职。袁世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只得于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试图退保总统地位。孙中山再次发表《讨袁宣言》。6月6日,袁世凯忧愤交加,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1916年6月,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下令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实现了护国运动的目标。同时,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后,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引起大总统黎元洪与直系冯国璋及其他军阀的不满,终于发生了黎元洪的总统府与段祺瑞的国务院之间的争权夺势的斗争,即“府院之争”。并导演了张勋复辟的丑剧。孙中山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护法运动。由于军阀的不合作,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前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中国网2001年10月8日
(若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辛亥革命网投稿联系EMAIL:xhgm@xhgmw.org) 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