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
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笔者认为,这显示我国当前的城市化有一些不正常现象,值得警惕。
拥有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雄心壮志和宏伟蓝图,似乎值得鼓励。志当存高远,但建设“国际大都市”,显然要量力而行,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对于某些城市来说,如果根本不具备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条件,口号喊得再响,也是不可能建成的。如果不顾及实际情况盲目建设,不仅会劳民伤财,而且后患无穷,比如会带来严重的“城市病”,等等。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这样的速度很惊人,但成绩的背后也有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相比城镇化率,2009年我国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这意味着有13.6%即1.28亿生活在城镇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或者说,人的城市化慢于土地的城市化。
建设“国际大都市”,说到底与百姓密切相关,是否建设“国际大都市”,如何建设“国际大都市”,都应当重视吸收群众的意见。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邀请11位基层群众就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发表意见。温总理说,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应该为人民谋利益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建设“国际大都市”就是政府工作,首先就要问问群众满意不满意。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警惕不切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可能带来的巨大浪费。作为地级城市,与普通百姓的距离更近,应该更加注重民生建设和保障,而不应把目标瞄准所谓的形象和虚名。试问,群众不满意,缺少幸福感,“国际大都市”还有建设的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