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银河火葬场。
上世纪80年代广州市殡仪馆。
广州殡葬服务业源远流长,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出现了全国第一家殡仪馆——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说起当年的“这段古”,很多老广可能还有印象,当时制殓公司就坐落在今天繁华的商业街东川路上,一般人没事根本不会经过那里……文/记者周祚
自2005年以来,殡葬中心共为困难群众减免基本殡葬费用达431.9万元,处理无人认领遗体费用达6382.1万元。
市殡仪馆
占地18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国占地面积最大殡仪馆。
市火葬场
新火化车间占地4500平方米,设计安装16台火化炉,日火化量100余具。
市新塘华侨公墓管理所
占地40多万平方米,是广州市国有公墓,在历年的省、市公墓检查中被评为优秀公墓。
东川路曾是殡葬一条街
1922年,粤光制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光公司”)成立。上世纪的50多年里,粤光公司都位于今天的东川路上,周围也聚集了以殡葬业为生的店铺。
早期的广州殡葬业设施简单,遗体要用纱罩防蚊虫,火化炉曾用木柴作燃料。在粤光公司,最里面是停尸间,放着五到六张平板床,平时一般只放两三具遗体。每张平板床也配有防蚊纱罩。
当年骨灰要家属开炉取
直到1959年,粤光公司也只有6辆车,大多是用人力抬棺出殡。早期的火化炉是烧柴的,遗体入炉后将铁门上锁,钥匙交给家属,骨灰由家属开门取。粤光公司的后门有一条很窄的街,为死者做衣服、鞋、帽、花圈等等。
1964年,国家投资180万元在太和岗建起了新的殡仪馆。新馆占地30亩,一年可以处理5000具遗体。在当时来说广州的殡葬条件是大大改善了。
殡葬服务中心承办国际运尸
据市殡葬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目前属下有广州市殡仪馆、广州市火葬场管理所、广州市新塘华侨公墓管理所、广州市中华永久墓园有限公司4个基层单位。主要担负广州市八个城区的殡葬服务工作,负责广州市年3万多具遗体的接运、殡殓、火化乃至骨灰寄存、下葬等殡仪服务,年接待办丧群众300多万。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殡仪业务以接运遗体和举行追悼会为主,服务内容较为单一。1981年全国殡葬工作会议召开后,进一步完善办丧“一条龙”服务,在全国同行中引起重视;其后又适时推出了“全程跟踪式服务”、“小组式服务”等服务新模式。
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作为中国南方唯一一家承办国际运尸业务的服务单位,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推动国际运尸业务专业化、正规化发展,仅2010年就接办了国际运尸业务126宗,总收入达556万元。
“白事”需广而告知吗?
广州习俗中,治丧前期主要有3个步骤。首先,人死之后,家中设一个灵堂,摆供桌,上放逝者相片,设香炉,供以水果若干盘。有亲友上门吊唁,可以上香表达心意。其次就是要选择出殡时间,有“3天不择日”之说,即人死后3天出殡,可以不用挑选日子。如果是在3天后的话,就要看“黄历”。第三就是开遗体告别会。
“‘白事’与喜事不同,只需要告知亲属就可以了,不需要广而告知。”其他朋友一般从别人口中得知,主动上门吊唁。这期间,主人家也不会到别人家里做客,外人无事也不会登门。
“帛金”不能送整数?
广州人有给“帛金”的习惯,但不一定要给,多少也没有定数。据老仵工老张介绍,“帛金”源于以前人们生活不富裕,出席丧礼时都会帮补亲友办丧事的支出。“帛金”是装在白信封内的。“帛金”不能在事后补送。只能在出殡前送达主人家,并在白信封的抬头上写明逝者姓名,落款注明“某某某敬挽”。“帛金”不能整数,可以100+1,200+1,500+1,以此类推。
“烧香”悼先人表心意
清明节烧香是必不可少的旧俗。时至今天,仍有不少广东人在祭祀时遵循古礼,燃起香烛,透过袅袅青烟向先人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
“烧香只是风俗问题”,而土生土长的老西关林先生说,“有人指责广州人迷信,但迷信应该算不上吧,这应该算是传统风俗。好像清明重阳去祭祀先人一样,我们都是怀着怀念和美好的愿望过去。如果这个风俗背后的愿望是美好的,又不太费时间精力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能继承呢?”
老广州人仍有印象,以前在省港一带,有“烧头香”的习俗。敬神礼佛时,信徒赶早到寺院里争上第一炷香,以示虔诚。据说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在宋代已经很流行。
许多念旧而不忘本的广州人,家里都供奉着先人牌位,逢年过节必以香火敬奉。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烧香焚纸肯定会熏呛到别人,造成环境污染。
所以,强调邻里和谐的广州人为此想出不少办法:比如使用电子香;又比如使用元宝桶——在广州的一些楼道里,经常可以看见被烧得黑乎乎的元宝桶,这是广州人的街坊用来化纸用的。纸放在桶里烧,灰烬不会到处乱飞;化完浇上水,不会引起火灾,非常环保。
迟到是对死者不敬?
广州人参加白事和追悼会时都不会迟到,否则就会有对死者不敬之嫌。同时,许多老广州人还保持着一个传统,就是吃饭不会点7样菜,这也是由丧葬习俗引发而来。因为7与“去”同音。
自然老死视为“喜丧”?
黄埔一条村里有位百岁老寿星去世,全村人高高兴兴地大吃了一顿,认为老人这个年纪去世是一件有福的事情。旧俗认为,这是“喜丧”。
追悼会也有“老三样”?
告别会当天,每个亲友都会收到主人家用白毛巾包着的包裹,里面放着3样东西:1.小红包,内装一块硬币。2.糖果,可放一块水果糖,来宾走的时候必须把糖给吃了。3.小折刀,或者在小红包上别两枚缝纫针,象征“利利是是”。
每个亲友在进场前,会在胸口别上一个小黑纱。开完后,走之前,可以取下丢弃。
潮汕女主人掌祭祀
广州有不少来自潮汕地区的家庭,他们也把潮汕地区自古以来的祭祀风俗完整地搬进了广州。
在中大布匹市场做生意的潮汕人邓世铎老伯告诉记者,按照潮汕人的习惯,男主外,女主内,因此,家里的一切祭祀烧香活动,都由家里的女主人掌管着。初一、十五、初二、十六,逢年过节,大大小小的祭拜名目繁多,大老爷们都不一定数得过来,但是“老娘们”却清清楚楚,绝不会漏掉任何一个节日和神灵。
潮汕人邓阿姨说,潮汕人家有“拜四位”之说。第一位是拜天地、佛祖、观音、各位菩萨、土地等神明;第二位是拜财神老爷;第三位是拜灶神;第四位是拜先人。
如此繁多的习俗,一般的人还真是会被弄晕。邓阿姨说,她年轻时也不懂这些,只看到家里母亲这样做觉得很烦,但是嫁了人后,婆婆带着她一手一脚地做,经常因为弄错了程序,少供了供品或者记错了神仙的生日被婆婆责骂。久而久之,她也就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