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8时许,猫耳山营救现场,救援人员放下救生绳索,将一名女学生吊上直升机,另一名男学生趴在山上等待救援。
核心提示
清明小长假期间,北京先后发生两起登山爱好者受困事件。经过政府部门和社会救助组织出动大量人力物力迅速搜救,目前全部受困人员已成功获救。
险情如何发生,救援怎样展开?登山爱好者如何做好准备,保证自身安全?
4月5日13时50分许,警用直升机通过索降的方式,成功地将两名体力透支的登山者送至救护车上。至此,被困北京门头沟区龙门涧的17名登山爱好者全部获救。
而就在4月3日,北京理工大学的30余名师生在房山区周口店四马沟猫耳山登山时受困。经过各方全力营救,至4日9时,这些登山者也已经脱离险境。
警方提醒登山爱好者,追求挑战要从确保安全出发,不能把探险变成冒险,不能把开心变成伤心。
17名登山爱好者被困龙门涧
“我们从门头沟西龙门涧进山,在向东龙门涧方向行走过程中迷路,现一行17人都在一起。”4月4日16时40分许,北京市公安局110服务报警台接到报警。
接报后,110指挥中心迅速布警,门头沟公安分局迅即联系专业救援队,并组织警察、村民等共同展开搜救。5日凌晨3时许,现场指挥部根据报警及搜救情况对被困人员方位进行了详细分析,制定了救援方案,同时北京市公安局向警务飞行支队下达了随时准备参与空中救援的指令。
门头沟龙门涧,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部清水镇。这里山势险峻,地理环境复杂。而且,入夜后天气非常寒冷,气温可能到零度以下。山上被大面积积雪覆盖,路面时有结冰和滚落的山石。
对于救援更为不利的是,在这个地区,无线信号不能全面覆盖。被困的17名登山者,手机与外界联系最后一次通话是在4日17时30分许。他们的手持电台,最后一次通话是在4日19时许,之后便与外界失去联系。
在恶劣的条件下,先期到达的搜救人员兵分三路沿着陡峭、泥泞的山路,迎着刺骨的寒风,在漆黑的大山里,手持电筒,大声呼喊,艰难搜寻。
北京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派出通讯组,在灵山最高点架设中继台,不间断地在各个频点利用无线电呼叫被困人员,同时为所有的搜救人员提供通讯保障。
根据预定方案,为了尽快搜救17名被困人员,指挥部调集增援力量,从清水镇出发抵达椴木沟。5日凌晨6时30分许,无线电台终于与被困人员取得了联系。通过电台联系得知,17名登山者都在一起,他们饥寒交迫但身体均无大碍。地面搜救队迅速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向被困人员所处位置进发。
警用直升机空中救援
4月5日7时30分,两架警用直升机升空。8时许,直升机来到风景区上空,按照地面指挥部的指令,开始空中搜寻任务;9时07分,直升机发现了沟底的17名被困人员,并引导地面搜救小组向被困人员靠近。
由于当地地形复杂,不具备直升机索降条件,飞行支队向现场指挥部反馈了情况,并作出决定:现场两架直升机返回基地补充燃油并稍事调整,同时协调组织基地另一架直升机装载食品和保暖衣物后,飞赴救援现场。
10时40分许,地面搜救小组与17名受困人员会合。12时30分许,装载物品的直升机飞抵被困人员上空,将携带的食品和衣物投放在被困人员所在地点。
现场指挥部了解到,17名被困人员中有两人出现肌肉拉伤和体力严重透支的症状。另有一名参与连夜搜救的工作人员也出现了透支症状。指挥部要求救援小组将被困人员从沟底带至一处略微平缓的山坡处,以便直升机开展索降救援。
13时50分许,两架待命直升机再次返回救援现场,一架直升机引导地面援救小组,另一架直升机对3名体力透支人员展开索降救援,并成功将其送至在地面开阔处等候的救护车上。
至此,17名迷路的登山者全部被成功解救。整个援救行动历时21个小时,共有290人参与了搜救。
4月3日至4日,北京房山区猫耳山地区展开的一场救援同样牵动人心。
北京理工大学的30多名师生和一名公司职员均系登山爱好者。4月3日,他们参加了北京理工大学“风信子”登山社团组织的活动,相约一同到猫耳山游玩。因道路不熟和体力不支等原因,师生们迷失了方向。其中9人于4月3日晚先期下山,并在下山途中报警。
由于地形复杂,山路陡峭,再加上天黑路滑,被困者手机信号不稳定等多种不利因素,搜救工作进行得十分困难。经过13个小时的全力搜救,并出动警用直升机参与救援,被困者于4月4日脱离了危险。
专家指出,“剑走偏锋”是误区
连续发生的两起营救行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湖北咸宁的一位网友留言说,在没有足够野外生存经验的情况下,去野外探险,发生意外的几率较大。希望“驴友”们在以后的探险行动中,一定要多做准备再行动,不要以无谓的行为牺牲无价的生命。
中国登山协会秘书长张志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驴友”结伴登山的现象越来越多。一般来说,对于没有受到过专业训练的“驴友”,对山峰的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如果没有专业向导,很容易迷路;在野外环境中,他们的体力同样会面临挑战。
4月5日下午,北京警方通过“平安北京”微博提醒登山爱好者:不是穿上冲锋衣就能成为“驴友”,不是有一两次个人探险经历就能担负起带领团队的使命。追求挑战要从确保安全出发,不能把探险变成冒险,不能把开心变成伤心。
专家提醒,探险不是冒险。户外活动爱好者,一定以保障自身安全为前提,在享受郊野健身、探险、刺激、快乐的同时,还要顾及家人的担忧,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救援力量的艰辛付出。
张志坚建议,“驴友”不要去爬那些难度大的山,更不要轻易涉足于探险领域,因为在那些领域未知因素太多。有一些“驴友”认为,如果不进行冒险,不剑走偏锋,就不叫“驴友”,其实是一个误区。
近年来,因从事户外运动而遇险的事件时有发生。专家指出,在国外,类似的救援活动一般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专业人士为骨干,吸收社会参与。张志坚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和管理,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