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10日在华盛顿结束,会谈达成的几十项具体成果以及双方官员们的“欢呼”迅速在主流舆论回响,美国前一天对中国人权发出的尖锐指责随之被一些媒体看成对话时美方“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美国《华盛顿邮报》说,中美在安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果是“里程碑式的”。但称赞声并非是一边倒的,也有盯着人民币升值的媒体说,对话是在“原地踏步”。《纽约时报》认为,此次会谈的庞大议题范围与其所达成的有限成果形成鲜明对比,但中美对话希望大于收获。复旦大学教授吴心伯对《环球时报》评论说,这种对话机制更多意义上是框架性的对话,而并非就某一具体问题的谈判,主要是为中美关系营造一种对话氛围和合作的政治意愿。从这个角度来说,对话是成功的。
美中正构建起“令人满意的友谊”
“如果健康的双边关系是以热情的交往以及不断的妥协为标准,美国和中国正在逐渐构建起令人满意的友谊。”加拿大《环球邮报》10日对当天结束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样评论说。该报的文章称,有人认为,对话未就人民币汇率问题达成协议,这意味着失败,但多名专家不赞成这种悲观看法。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道格拉斯·鲍尔说:“这次对话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双方互信。从这个角度来看,为期两天的对话取得了成功。”
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派出超豪华阵容进行对话,它的影响注定是全球性的。各媒体视角不同,也带来迥异的报道侧面。
“美国之音”说,第三轮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10日在华盛顿落幕,双方在战略轨道上达成48项具体结果,在经济轨道上列出经济合作全面框架的20项共识。美国《华盛顿邮报》引用美国财政部长的话报道说,美中对话达成“里程碑式”的成果。
英国广播公司以“中美战略对话着眼共同利益”为题报道称,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和经济合作的全面框架》,该文件从经济、贸易、投资、金融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领域确定了中美双方未来的合作方向。
英国《金融时报》11日在标题中点出中国在会谈中的收获———美国将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
但也有分析认为,会谈的成果是可疑的。路透社援引美国前贸易代表施瓦布的分析称,可能有人认为此次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超过以往,但与所有同中国达成的贸易协议一样,在看到它被执行以前,是无法了解其是否意义重大。
“美国之音”采访的专家则怀疑美国承诺的可信度,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拉迪认为,美方不可能就放宽高科技出口及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做出承诺。拉迪说:“如果美方任何人提到美国将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有所行动,我会感到震惊。高科技出口管制受到许多官僚政治因素的制约,因此向前推进的可能性不大。我也不相信奥巴马政府有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意愿。我认为他们会拖到最后一刻。他们不会放弃手中的这个工具。因为这会使得美国在向世贸组织就中国产品进行申诉时有更大优势。”
“德国之声”广播电台11日以“美中对话进展小”为题报道说,“尽管面带微笑,美中仍处于紧张关系”,对话中有大量讨论,新闻发布会上的气氛也很和谐,结果却很少。不过,美国和中国能更好地相互了解和建立信任。
然而,对中美两个大国来说,建立信任是否比取得具体成果更重要呢?美国《纽约时报》10日评论说,此次会谈的庞大议题范围与其所达成的有限成果形成了鲜明对比,美中对话带来的希望大于收获,此次对话取得的进展为更加广阔的对话奠定了基础。《纽约时报》还写道,开始于2006年的中美对话最初只有经济议题,现在已经涵盖国家关系的所有方面,包括军方高层的会谈也出现在今年的对话中。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吴心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中美关系像一条船,需要不断修正前行的航向,同时还要注意调整前行的速度。双方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在各方面做出调整,既有美国这次提人权问题的负面调整,也有增进两军对话的正面调整。
美中“谁老大谁老二”的怪论
日本《每日新闻》11日报道称,此次对话是中国2010年GDP超过日本、从而确立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地位以来中美间的第一次。而在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将美中两国定位成“世界两大经济国家”,并强调“两国的政策会给世界经济整体的健全性带来很大影响”,这表明美国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在美国,大国力量对比变化带来的危机感更重。美国《华盛顿时报》10日报道说,本周,当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经济体的领导人在华盛顿聚首时,人们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究竟哪个是第一,哪个是第二?报道说,保守派专家“上气不接下气地警告”,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即将超越美国,这是美国经济濒临衰退边缘的明确迹象。尽管这在几年之内不会发生,民意调查却显示,许多美国选民甚至认为这种转变已经发生。
谁是世界老大?中国人会觉着这个问题怪怪的,不是美国是谁?但美国人选中国的却不少。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描述说,美国有各种描述美国衰落的政治卡通漫画,比如有幅漫画画着中国领导人正在白宫测量窗帘。但该报认为,这次美中战略对话并不是美国以“弱者”的形象试图安抚从北京来的“强大房东”,相反,这次会议展示的是两个强大国家拥有一些分歧和共同点,试图通过共同努力来维护两国政府的长远利益。报道说,美中会晤之时,美国人普遍的感受是,美国过度负债,在走下坡路,而中国的持续上升势不可挡,但这样的观点具有误导性:美国的问题真实存在,但并非不可解决,而中国也面临众多重大挑战。
“美国之音”在题为“中国只是一只最新的纸老虎?”的报道中说,华盛顿一家智囊机构近日举行了一场中国是否只是一只“纸老虎”的辩论,专家对美中两国的创新环境究竟孰优孰劣展开唇枪舌剑。一方认为中国所谓的创新不过是虚张声势,不足为惧;而另一方则认为美国的创新老大地位已岌岌可危,若再不行动,就将坐以待毙。
美国《外交政策聚焦》11日的文章以好莱坞电影的方式假想中国是安排拉登藏身之处的赞助商。文章说,如果击毙本·拉登是好莱坞式的谋杀案,那么下一幕将是揭示为他安排藏身之处的赞助商。“按照好莱坞惯用的脚本,拉登的秘密赞助者正在伊斯兰堡的办公室里背对着镜头,向拉登藏身处的房主交付最后的尾款。音乐响起,秘密赞助商的口音很难辨认。然后,镜头回拉,我们发现赞助商是在一个使馆里,通过墙上的国旗,站在门口的哨兵,最后,镜头定焦在大使馆的名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章说,拉登的死亡不是一场好莱坞电影,中国对“基地”组织没有任何好感,但在美国对“基地”组织战争的十年里,可以说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拉登时代已经结束,与此同时一并结束的还有美国时代。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袁鹏认为,当年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第一次正常化,现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两国关系进入另一个关口,两国领导人都意识到,两国要往前走,必须开始“第二次关系正常化”,包括战略互信的建立、价值观的理解与交流等等,这其中肯定会有阵痛和磨合期,美国会因为中国的崛起而焦虑,但双方都明白,必须熬过这样一个磨合期。而此次对话正是推动中美关系“第二次正常化”的一个推手。
当地时间5月10日下午,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双方共同签署了“中美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戴秉国、美国国务卿克林顿、财长盖特纳共同出席闭幕记者会。中新社发张炜摄
美中“谁老大谁老二”的怪论
日本《每日新闻》11日报道称,此次对话是中国2010年GDP超过日本、从而确立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地位以来中美间的第一次。而在双方达成的协议中,将美中两国定位成“世界两大经济国家”,并强调“两国的政策会给世界经济整体的健全性带来很大影响”,这表明美国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在美国,大国力量对比变化带来的危机感更重。美国《华盛顿时报》10日报道说,本周,当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经济体的领导人在华盛顿聚首时,人们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究竟哪个是第一,哪个是第二?报道说,保守派专家“上气不接下气地警告”,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即将超越美国,这是美国经济濒临衰退边缘的明确迹象。尽管这在几年之内不会发生,民意调查却显示,许多美国选民甚至认为这种转变已经发生。
谁是世界老大?中国人会觉着这个问题怪怪的,不是美国是谁?但美国人选中国的却不少。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描述说,美国有各种描述美国衰落的政治卡通漫画,比如有幅漫画画着中国领导人正在白宫测量窗帘。但该报认为,这次美中战略对话并不是美国以“弱者”的形象试图安抚从北京来的“强大房东”,相反,这次会议展示的是两个强大国家拥有一些分歧和共同点,试图通过共同努力来维护两国政府的长远利益。报道说,美中会晤之时,美国人普遍的感受是,美国过度负债,在走下坡路,而中国的持续上升势不可挡,但这样的观点具有误导性:美国的问题真实存在,但并非不可解决,而中国也面临众多重大挑战。
“美国之音”在题为“中国只是一只最新的纸老虎?”的报道中说,华盛顿一家智囊机构近日举行了一场中国是否只是一只“纸老虎”的辩论,专家对美中两国的创新环境究竟孰优孰劣展开唇枪舌剑。一方认为中国所谓的创新不过是虚张声势,不足为惧;而另一方则认为美国的创新老大地位已岌岌可危,若再不行动,就将坐以待毙。
美国《外交政策聚焦》11日的文章以好莱坞电影的方式假想中国是安排拉登藏身之处的赞助商。文章说,如果击毙本·拉登是好莱坞式的谋杀案,那么下一幕将是揭示为他安排藏身之处的赞助商。“按照好莱坞惯用的脚本,拉登的秘密赞助者正在伊斯兰堡的办公室里背对着镜头,向拉登藏身处的房主交付最后的尾款。音乐响起,秘密赞助商的口音很难辨认。然后,镜头回拉,我们发现赞助商是在一个使馆里,通过墙上的国旗,站在门口的哨兵,最后,镜头定焦在大使馆的名称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章说,拉登的死亡不是一场好莱坞电影,中国对“基地”组织没有任何好感,但在美国对“基地”组织战争的十年里,可以说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拉登时代已经结束,与此同时一并结束的还有美国时代。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袁鹏认为,当年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第一次正常化,现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两国关系进入另一个关口,两国领导人都意识到,两国要往前走,必须开始“第二次关系正常化”,包括战略互信的建立、价值观的理解与交流等等,这其中肯定会有阵痛和磨合期,美国会因为中国的崛起而焦虑,但双方都明白,必须熬过这样一个磨合期。而此次对话正是推动中美关系“第二次正常化”的一个推手。
信任是此次中美对话中最常提到的词汇之一。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闭幕式上说:“我们已经建立了互信,因为我们并没有把问题抛开或者放在桌面下。我们谈到了艰难的问题。我们正在养成政府间合作的习惯。”不少媒体也在报道标题中称,中美建立起互信。
但也有分析认为,中美在军事、经济领域存在大量不信任,持这种观点的人可以轻易找到大量证据。据英国广播公司11日报道,美国国务院官员表示,美国政府将拨款1900万美元,用于研发可突破中国、伊朗和其它国家在互联网上对政治敏感信息进行审查的新技术。
奥地利国家电视台说,中美两个国家的碰面就是一次扑克大战,你出一张牌,我就会针锋相对出另一张牌,两国是伙伴国家,但都向对方施加压力。美国现在还与中国在互联网上进行猫捉老鼠的游戏,美国的目标是“猫领先一步”。
希拉里在对话开幕式上曾引用中国的成语“逢山开道、遇水架桥”,这个成语被很多媒体引用,有媒体称,中美关系会遇到很多“山”和“水”,但也总会有“道”和“桥”。人民币问题就是一例。
在对此次对话的报道中,很多国家的媒体都按以前的思维惯性围绕人民币问题撰文。法国《费加罗报》称,一年以来,人民币升值5%,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中国控制通货膨胀的灵丹妙药,每当与美国会晤或是在G20峰会前,人民币升值已经成为北京的习惯,有分析家认为,人民币仍会继续升值,但不会加快升值速度,而是按照中国领导人所确定的速度升值。法国《回声报》认为,人民币已经开始出征全世界,把它限定在中国边境内的时代已经结束,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运动。
日本媒体非常在意“人民币升值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报道和分析。神户大学的一名国际关系学教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因为历史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也曾被美国要求日元升值。日本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很快让日元升值。结果导致日本财富流失。现在日本抱着一种‘看别人是否也重蹈覆辙’的心理,在看中国是否也因美国施压,最终不得不大幅升值人民币。”
但实际上,人民币问题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火热。英国《金融时报》称,随着人民币逐渐升值,贸易顺差逐渐下降,中美对话中的“两大传统亮点已经褪色”,持续三年的对话出现了耐人寻味的新讨论方向,那就是中国的市场开放问题。
《华盛顿时报》说,如果中国满足美国的最大愿望,允许人民币升值,以反映其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中国将以更快的速度超过美国,因为以美元计算的经济规模将更大,“人民币被压低的事实使人们看不清楚中国究竟走了多远,如果拥有一个更强大的货币,中国将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对手,而将迅速成为美国经济和军事上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