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改革讨论为什么跟着感觉走
李宁
《人民日报》评论个税改革讨论时指出,个税起征点调整不能跟着感觉走。对于个税改革的讨论声,出现情绪化、非专业的声音容易受人瞩目,理性、专业化、力求公允中肯的声音却被淹没。(5月23日《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的评论注意到个税改革讨论出现了不理性的倾向。但是,文章并没有指出为何出现这种声音和倾向。笔者以为,这种声音和倾向的出现,并非讨论本身的过错,更不是纳税人的故意,而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税制改革尚未完成。这次个税改革的讨论基本聚焦在起征点问题上。但是为何纠结起征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税收制度中更为实质的东西在此轮改革中未被触及。当前,流转税的比重占税收收入的七成以上,因此减税让利的重点是流转税的改革,也就是通过改革增值税,降低货物商品流转环节17%的基本税负、合并营业税减少重复征税等,促进生产企业快速发展为民增收。但是,这一改革目前尚无推进的迹象。在其它方面减税未展开的情况下,当然只能抓住个税起征点不放。正如《新京报》一篇评论指出:“民众对个税起征点高度关注,也属无奈。饿急的人看到惟一的馒头,能放过吗?”
第二,个税公平机制被破坏。作为个税,调节贫富差距是其首要的功能。但是现实当中,由于征管不到位,加上富人依法纳税意识不强,导致富人未必做到应缴尽缴,比如最近网上爆出的年收入百万元每月却按照3000元缴个税。相反,领取死工资的人员由于代扣代缴如数缴纳了个税,反而可能比富人交的税更多。于是个税出现逆向调节。据报道,个税收入比例中,工薪阶层负担了65%以上的份额。普通民众的公平感被剥夺,认为凭什么让普通民众缴纳个税补贴富人享受社会福利?因此,他们倡议提高起征点到5000、8000,甚至干脆取消个税等 “非专业、情绪化言论”。
当然,一些专家受利益集团影响的言论,也误导了人们的认识,是个税非理性讨论淹没理性讨论的一个重要原因。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应该重视这种非理性讨论背后的原因,以便在实践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