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13日电(记者韩松、白林)中国一些专家学者提出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科学的现代价值,不应该对它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这些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个部门的专家学者表示,中华文明由中华科学和中华文化两个部分组成,了解中华民族科学是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石,正确认识民族科学又是在世界上确立中华文明地位的基础。
他们不同意一种流行的观点,即中国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中国古代科学可以忽略而不足取,中国没有对世界现代科技发展作出过贡献,中国古代科学体系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价值。
他们批评一些人对中国民族科学文化持“虚无主义态度”,比如:怀疑祖先发明的地动仪,否定中医,认为汉字落后,只承认中国有“四千年”历史……
这些专家学者认为,早在2500年前的帝尧时代,中国古人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历象日月星辰”科学活动。中国的民族科学从阴阳五行中发掘积极思想,创造了独特的数学、天学、地学、农学和医学,与阿拉伯科学一起,在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严春友说,“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代表着民族的根源。人们失去了它,就好比失去了身份。”他表示,民族科学中蕴含着的独特文化和思维方式,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
北京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卢青认为,一些中国传统科学的合理方法正在丧失。他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还有多少人在看云知天象呢?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有效认识大自然的方法却被人们否定淡忘。”
中科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李世辉说,对民族科学的态度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原始创新不多。量子力学出现以后,世界科学出现了转型,整体论科学要与还原论科学结合。而整体论思维本来是中国的长项。中国科学要有原始创新,既要向西方学习,也要反对“西方中心论”。
他说,整体论就是把宇宙世界当作一个复杂系统,注重从全局去观察,注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物理规律的交互作用。这是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精髓。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振球说,21世纪的科学发展战略,应是中西两种科学思想、中西优势的融合。
他在从事大自然灾害预报成因研究时发现,天地人生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要考虑整体和局部、群体和个体的关系。“这不是西方科学把事物简单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所能解决的。”他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副教授袁立认为,恢复民族科学地位并非是我们认为民族科学已经超越西方科学,而是认为总体仍然落后的中华传统科学,可以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整体和谐思想、复杂理论、科技人文互动、立体逻辑等基础理论以及医学、重大灾害预报等应用科学许多方面弥补西方科学的缺陷,为科学革命提供丰富的思路和途径。
“民族科学文化特别需要在学生中逐渐恢复与传承。”卢青说。然而,据他介绍,目前教师队伍本身对民族科学文化知之甚少,许多人不具备应有的科学文化素质。
“其实,现在的学生们头脑开放、思维活跃,对民族科学文化知识还是非常感兴趣的,然而他们在课堂上却很少能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卢青说。
一共有数十位专家学者在一份呼吁书上建议,支持中华传统科学研究,开展复杂性研究,涉及经济、金融、重大灾害预测、东西方科学比较等领域;选择少数高校建立“自然国学院”,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编写有民族科学观的、体现整体观方法论的学校教材或增设相关内容;重视汉语的开发,注重中国语言文字具有的平衡开发左右脑智力的功能;在重点大学挑选轮训民族科学家,使他们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并熟悉现代学术规范;在国家级和政府各级科研的立项、评奖中,给民族科学一席之地;等等。
他们还提出,要联络印度学者、阿拉伯学者以及欧洲和北美学者,积极筹备召开东方科学大会,然后进一步召开东西方科学联合大会,寻求世界科学革命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