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4日讯
就在“蛟龙号”启航的前一天晚上,国家海洋局在江阴某宾馆举行了记者见面会,通报了7月1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000米级海试启航仪式”的相关信息。
国家海洋局新闻发言人李海清,国家载人潜水器海试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出席,并就大家关心的8个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一问:中国海域面积这么广阔,为什么要舍近取远,跑到离祖国很远的东太平洋海域进行试验?
答:当然,我国的海域具备海试的条件。
之所以选择东太平洋,主要鉴于两点,一是这个海域的深度在5000米至6000米之间,具备进行5000米海试的深度条件;二是这片海域的特殊性。早在2001年,中国大洋协会就和国际海洋管理局签订了协议,我国在位于东太平洋的国际海底获得7.8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拥有对这一区域的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发权。至目前,我国已在这一国际海域相继开展了前期战略性探查工作,对这个海域也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在这个海域试验,不仅是对深海资源的勘探,也是有效履行国际公约的相关职责。
二问:夏季海面上季风频繁,风浪也会影响正常科考,为什么要选在7月启航?选择在7月1日,是否是为了向党的生日献礼?
答:选择在7月,也是多年海洋科考经验的积累,这个季节海矿资源比较好,利于勘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海洋局曾先后建造了13艘向阳红系列海洋调查船舶,但至今为止,唯一在航的只有“向阳红9号”,所以母船本身就是一艘远洋科考船,能够应付一般的风浪,如果真的遇到多年一遇的飓风巨浪,我们也会规避的。
至于为什么选在7月1日,我们一开始就强调实事求是,不搞献礼工程,不带病出海,准备启航也是基于之前的各项准备,正好碰上建党节,也算一举两得。
三问:海底环境复杂,潜水器可能会被海草缠住,也可能陷入海底淤泥,遇到类似情况,如何保证潜水器和潜水员的安全?怎么逃生?
答:这一点在设计中已经考虑到。其实,在海底保证安全的关键就是,处理好重量与浮力的关系,只要在不同环境下,潜水器都有足够的浮力,就可以很快浮上来,母船就可以马上进行施救。所以,在紧急情况下,潜水器可以把携带的铁块抛弃,不行的话还有很重的蓄电池箱也可以抛弃,采样篮也可以抛弃,如果机械手被缠住了,我们还可以“断臂”,也可以抛弃。潜水器陷入海底淤泥的可能性非常小,我们有报警系统,即使真的陷进去了,我们也有准备,潜水器可以发射浮标到海面,我们可以很快确定潜水器的位置,然后进行施救。
四问:蛟龙号设计下潜深度为7000米,而且所有零部件都已经经过了压力测试,为什么海试不能一下子直接下潜到7000?
答:这个也是根据国际上载人潜水器下潜工作的一个惯例,不会立即达到设计深度的极限,而是按照20%的递增幅度慢慢下潜,所以蛟龙号从1000到3000,从3000到5000,最后才是7000,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在一次次的下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万无一失。
五问:即将开始的5000米海试和已经完成的3000米海试,有什么区别?3000米海试后,潜水器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答:3000米和5000米相比,难度就反映在深度上,多出了2000米,而这意味着水压增加,对潜体结构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同时还考验着潜水器的密封情况。
每一次海试都是为下一次更深海试提供了帮助,找到了新问题。3000米海试同样不例外,通过3000米海试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蛟龙号的作业性能不足,包括机械手、视频、定位等功能不理想,目前已经全部进行了改进。
六问:如果“蛟龙号”下潜5000米,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过程是匀速的吗?
答:此次海试,我们计划下潜4次,要达到5000米,大约需要2个小时不到一点,但下潜过程不是匀速的,而是在不停变化的,因为随着深度增加,密度也会增加,浮力也将增加,潜水器本身也会发生变形,所以我们会适时控制下潜速度。
七问:为什么每次海试都选择在江苏江阴码头启航?大约多长时间能够返航?
答:虽然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由多个研究院所参与研制,但最后的总装工作由中船重工七〇二所承担,而七〇二所所址就在无锡,在这里上船当然更方便。
根据计划,整个航期在47至50天之间。
八问:如果这次5000米海试成功,意味着我国的载人深潜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答:自从“蛟龙号”潜入3759米深海后,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后第五个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国,虽然前四个国家都已经拥有了可下潜6000米甚至6500米的载人潜水器,但是目前经常下潜的深度主要在5000米以内,因为大量科考工作只需要5000米以下,所以如果这次海试成功,意味着我国载人深潜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