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葆在汶川县指导抗击山洪泥石流灾害工作时强调
7月5日,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阿坝州汶川县察看特大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情,指导抢险救灾工作,强调全省全面行动起来,继续坚持“积极治理、合理避让、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防灾避险和抗灾救灾各项工作,尽最大努力避免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省地震重灾区特别是山区山体松动,一遇暴雨极易引发塌方和山洪泥石流灾害等地质灾害。地震发生三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一方面修建防灾减灾工程,一方面组织群众进行临灾避险演练。在这次特大暴雨引发的特大洪水和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灾区群众转移及时,没有发生重大人员伤亡;防灾减灾工程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护了灾后重建成果,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沿着国道213线向汶川方向进发,路旁的岷江激流汹涌,裹挟着黄沙细石一路奔腾向下。在银杏乡罗圈湾泥石流灾害现场,一个宽近100米的泥石流冲积扇横亘在岷江右岸,在40万方泥石流堆积体的堵塞逼迫下,岷江河水改道冲向左岸。洪水巨浪的冲击,使国道213线近400米的公路路基荡然无存,通往汶川的生命线又一次被阻断。
刘奇葆走到岷江边,仔细察看灾情。望着远处被冲毁的路基和河堤,刘奇葆询问州县干部:有多少房屋被冲毁?群众是否都安全转移了,安置得怎样?听说群众都安全转移并得到妥善安置,防灾避险工作都作了周密部署,刘奇葆嘱咐当地干部,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无论是防灾还是救灾,都要千方百计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摊开罗圈湾泥石流灾害治理示意图,刘奇葆与技术专家和施工单位负责人一起研究处置方案。岷江右岸是庞大的泥石流堆积体,左岸是基础并不稳固的危岩,咆哮的江水在冲毁左岸路基后,正继续冲击山体,泥石流灾害治理和213国道抢通保通难度极大。在听取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后,刘奇葆指出,罗圈湾泥石流灾害治理关系213国道这条生命线的畅通,关系公路沿线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必须下大力气尽快抢通。他说,当务之急是要在泥石流堆积体上开挖泄洪槽,让河水归位,同时加紧在左岸恢复重建公路路基,然后修通道路。刘奇葆强调,要从岷江流域的地质条件和交通状况出发,谋求长治久安之道,将交通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与地质灾害治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同时推进,实现综合治理。
在去年“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映秀镇对岸的红椿沟近80万方泥石流奔腾而下,阻断岷江。经过近一年的治理,在今年几场暴雨后,红椿沟没有泥石流下泻。刘奇葆乘车来到半山腰,察看泥石流治理工程建设情况。按照上游固源、中游拦挡、下游排导的方式,半山腰以下已筑起两座相隔百米远的拦挡坝,对泥石流起到了拦截作用。在红椿沟上游的三条支沟里,这样的拦挡坝已建起六座。通过这种分级拦挡、减少势能、水石分流的办法,红椿沟的泥石流被有效阻挡。今年雨季以来,当地最大的一次降水超过100毫米,红椿沟内虽形成泥石流4.5万立方米,但均被挡在沟内,没有对国道213线和映秀镇造成威胁。刘奇葆听取工程建设情况介绍后说,红椿沟泥石流治理工程做得很好,初步经受了暴雨的检验,实践证明,这种治理方式是必要的,也是成功有效的。要推广红椿沟泥石流的治理经验,更加有效地做好危及公路、城镇和村庄的泥石流灾害治理工作。
刘奇葆还来到映秀镇,察看在特大暴雨和洪水中受损的渔子溪河北岸河堤抢修情况,要求施工队伍加快进度,清理河道中的泥石流堆积体,减小河水对河岸的冲击。在映秀镇上游,去年“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修建的拦水大坝,今年发挥了重大作用,特大暴雨后暴涨的岷江洪水在大坝的阻拦下,没有对映秀镇造成任何威胁。刘奇葆走上大坝察看河水流量,叮嘱当地负责人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防范工作,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险情。
刘奇葆指出,当前已经进入主汛期,要立足于未来一两个月内全省范围内还可能多次降特大暴雨,引发洪水和山洪泥石流灾害等情况,全省全面行动起来,继续坚持“积极治理、合理避让、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防灾避险和抗灾救灾各项工作。一是要做好预警预报工作,密切关注和预报气象变化情况,严密监控塌方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牢牢掌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动权。二是要做好临灾避险工作,一旦有险情预报,按照工作预案第一时间把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尽最大努力避免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三是要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提前储备抢险救灾物资和群众生活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在临时安置点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够得到及时医治。
刘奇葆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重大自然灾害中冲锋在前,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和“守护神”。要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组织群众临灾避险和抢险救灾作为创先争优最生动的实践,在抢险救灾、助民解困的具体工作中创先进、争优秀。
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书记李崇禧,省委常委、副省长魏宏,省委常委、秘书长陈光志,副省长王宁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察看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