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西藏拉萨,一位藏族老阿妈在大昭寺八廓街拜佛转经。中新社发贾国荣摄
中新社拉萨7月17日电题:拉萨三部曲之一:有神的拉萨
55岁的贡嘎次仁每天早上6点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到自家的经堂,拨亮酥油灯,供神水,献新茶,朝拜佛龛上的神像。整理好自家经堂后,贡嘎次仁才会走出家门,加入到围绕布达拉宫转经的人群当中,开始他一天的生活。
在西藏,转经是佛教徒礼佛的一种仪式。不过,对于普通的藏族人来说,转经早已浸润到他们的生活中。
很难说清西藏每天有多少人在转经。当圣城拉萨还天光未亮时,可能转经人已在路上。今年藏历“萨嘎达瓦”节期间,在布达拉宫脚下执勤的消防员彭阳说,他在凌晨两点就能看到转经人。
环绕布达拉宫转经已经成为拉萨一条特别的风景。妇孺童叟、僧俗信众,手持转经筒步履匆匆。而在拉萨三条最主要的转经路之一的八廓街,转经人每天都在这里川流不息。大昭寺前桑烟缭绕,寺前的青石板上趴满了叩头的信众。经历了千年沧桑的石板地已被人体的起起伏伏磨擦得亮可照人。大昭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12岁的等身像,是信徒心中的圣物。
在西藏,宗教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生活。为了确保这种生活能正常进行,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开始,中国政府的各级机构开始贯彻中央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确保西藏民众享有正常宗教活动的自由。信众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主安排宗教活动,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邀请僧侣到家中诵经或者做法事。
家住拉萨嘎玛贡桑社区的“80后”藏族“的哥”达瓦扎西每天出门前都会整理好车上悬挂的经文香包,“有经文在,感到安全”。他的妻子旦增卓玛每天也会带着两岁的女儿去转经。
同许多出租车司机一样,35岁的藏族司机班典在车前放置了一个太阳能转经筒。因为工作原因,他没时间转经,但“车上有经筒,我看着它,心里踏实”。
在藏族人的家居生活中,经堂是最重要的地方。归国藏胞次仁多吉位于拉萨小昭寺附近的家,装潢虽然简陋,但经堂却一点也不马虎,佛龛中供奉着佛像,佛前的长明灯从未熄灭过。
“经堂是新房中花钱最多的地方,它是最重要的一个房间。”次仁多吉的妻子看着藏药始祖宇妥?云丹贡布的佛像说,“我们藏族人搬家,第一个要先把这尊佛像搬进来”。他们相信,这尊佛像能免除疫病之患。
普通人的生老病死离不开宗教,生意人的经商之道同样有宗教的影子。拉萨市城关区夺底乡的西藏漆木家私有限公司里,藏族老板索朗贡布珍贵的藏式家具仓库里,安全起见,不燃香不点灯,但却用藏式铜锅盛放香花圣水,敬奉保存于此的木质佛龛。索朗贡布说:“在卖这些佛龛前,我们会找法师来诵经开光,祈求吉祥。”
除了俗人的宗教生活外,拉萨的寺庙里,每天都在日复一日进行着宗教的研习。拉萨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除了周日,每天下午3时至5时都可以看到喇嘛辩经的场景。这里的辩经场闻名遐迩。
辩经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考试制度,更是一种抉择,用争论之声明晰心中的教义。僧人们以佛学造诣互相诘问,以期在诘问中相互精进佛法。哲蚌寺、甘丹寺等等都是这样。
对于西藏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的误解并不乏见。英国人斯潘塞?查普曼在他的游记里记载:“拉萨的乞丐非常多,他们并不认为乞讨是不好的行为,有些人甚至以为,劳动是可耻的。”
其实,斯潘塞?查普曼只看见了问题的表面。大昭寺的喇嘛尼玛次仁说,在西藏,布施者和乞讨者都是相信轮回的佛教徒,他们布施时想的是,今天我给你,明天就是你给我,所以双方都坦然。
“按照藏传佛教的教义,乞讨是一种修行。”西藏自治区民宗委的向秋处长告诉记者,在僧人由显宗转向密宗的过渡阶段,上街乞讨是他们的必修课,意在经受人间磨难,增进佛法修为。
拉萨的宗教氛围吸引了周边的人。在藏历“萨嘎达瓦节”期间,前来拉萨朝佛的信众不远万里,从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甚至内地而来,有些人步行两三个月仍不辞辛苦。7月11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书说,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信教群众达百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