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陕西省下发《关于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从当年下半年起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要求“大力推进撤乡并镇,加快城镇化建设”,并确定了陕南山区按25%、平原地区按30%撤并的总体目标,要求“原则上不再保留乡的建制”。
可是,撤乡并镇为何要“一刀切”?公共服务保障如何跟上?富余干部安置问题怎么解决?一系列问题依然摆在眼前。
日前,陕西省发布撤乡并镇及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情况公告:全省撤并乡镇330个,撤乡设镇210个,撤乡镇设街道办事处19个。目前全省共有乡镇1224个,其中乡只有90个。
而在撤并前,陕西原有乡镇1570个,其中乡648个。此轮撤并后,乡的数量大幅减少,占乡镇总数比例从41.3%下降到7.4%。咸阳、宝鸡、商洛、安康、汉中、杨陵等五市一区,甚至已经没有了乡。
省政府提出撤并要求
“原则上不再保留乡建制”
据介绍,2009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是46%,陕西省仅有40%左右。东、中部省份的农村人口大都比陕西多得多,乡镇数量却只在600至900之间,少数为1000左右,比陕西省的乡镇数量少得多。
“推进城镇化对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超常措施。我们的乡镇规模太小,形成不了城镇中心,推进城镇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难度很大。”不少基层干部说。正是出于这个考虑,陕西在《意见》中提出:“下决心撤并人口较少、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差、经济总量不足的乡镇;合并区域面积较小、辐射范围较小、相距较近的乡镇,扶持和发展一批重点镇,鼓励和引导农民到中小城市创业和就业……原则上不再保留乡的建制。”
据陕西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李虎平介绍,此次大力撤乡并镇后,陕西全省乡镇的规模、数量和布局渐趋合理。“目前,全省乡镇平均面积160.87平方公里,平均人口2.36万人,比撤并前有了较大增加。10万人以上的镇由撤并前的6个增加到11个,5万人以上的镇由撤并前的66个增加到104个,1万人以下的乡镇由撤并前的517个减少到235个。”
“改镇”在基层争议较大
撤乡后群众办事更远更难了
在陕西省本轮乡镇机构改革中,有210个乡改设为镇。可令人不解的是,省会西安尚保留了乡的建制,而人们印象中相对落后的陕南三市(商洛、安康、汉中)却全部实现了撤乡设镇。
问及撤乡设镇的标准,李虎平介绍:“这与该区域的总人口、政府驻地居住人口、财政收入、公共基础和社会服务设施,如道路铺装率、自来水普及率、垃圾处理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有关。”
不过,安康市某县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该县之所以把乡改为镇,是“因为省里的政策要求”。
“达到设镇的标准了吗?”记者问。
“之所以叫乡嘛,肯定是比较偏远,比较小,比较穷的。”这位领导表示,国家对乡镇的投入政策是一样的,撤乡设镇目前还不能很快看到效果,从长远看,也许有利。
“利在什么地方呢?”
“是不是全改为镇了,管理起来更统一,更规范?是不是改镇以后,更利于城乡统筹?”他用好几个疑问句回答记者的提问。
榆林市一位县领导也对记者表示,“并不是改‘镇’就能城镇化了,山还是那样的山,人还是那里的人。”
咸阳市某县领导坦言,此次撤乡并镇工作,基层争议较大。撤的乡镇往往都是小乡、穷乡、偏远乡,这些乡撤了以后,群众办事更不方便。对偏远村来说,撤乡以前可能还有干部驻村抓工作,撤并以后,镇里顾不上,可能导致发展更不平衡。
陕西省民政厅厅长曹莉莉则告诉记者,省里之所以提出“原则不再保留乡的建制”,主要是为了推进形成一些大镇、重点镇,引导农民和企业向这些镇集聚。对重点镇,将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甚至可依法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建立重点镇财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