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时容纳二三十个“金融中心”
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一般l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服务业,而这个比例在上海也只有1%。金融中心的发展,要培育产业链、完善产业链、丰富产业链,等到金融和贸易制造业行业的总部和产业都丰富起来以后,金融环境自然就好了。因此,有专家指出,金融中心建设不能像抓农业、工业项目那样“大干快上”。更有专家指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在中国无论如何也不能同时存在二三十个。
事实上,地方政府的主观意图最终还是要服从市场的需要。专家认为,再过10年就能看出各地建设金融中心有没有前途,有些地方一定是建不成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有些地方可能会成为某一个领域比较专业的商务聚集区。
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为起点,选择差异化发展,是云南打造泛亚金融中心的模式。刘光溪表示,目前云南省的优势是,边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国1/3。另外,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目前向南辐射条件最好。但也有业界人士担忧,作为经济后发、金融基础薄弱的云南省,光靠政策扶持,能否真正成为金融中心?
以昆明为例,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分析认为,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比较大,与东部发达省区的差距也比较大,要改变目前差距较大的情况,就需要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来支持其金融中心建设。
没有繁荣的实体经济和成熟的第三产业聚集,再便宜的地皮,再宽松的赋税,也成不了“金融中心”
要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王松奇提出了3个条件:实体经济发达、货币和存款资源丰富、有较好的教育水平和人才条件。
“金融的发展如果超前于经济,就会对经济造成一定阻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表示,“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中心自然会形成。如果在实体经济没有充分成熟的情况下,拔苗助长拔不出来。”
很多瞄着金融中心的城市推出了诸如免税、赠送土地、人员奖励等优惠政策,极力想把银行的分支机构拉到自己的地盘上。对此,专家表示,金融机构看的不只是一块地皮的利益,更是资金的多寡。
“金融机构的客户基础比金融机构本身更重要。”王松奇说。没有繁荣的实体经济,没有成熟的第三产业聚集,再便宜的地皮,再宽松的赋税,也不可能有金融业的聚集,当然就不可能建设所谓的“金融中心”。
拥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达的实体经济,就会产生足以吸引金融机构的存款资源。以立志成为北方金融中心的天津为例,若干年前办场外交易市场,繁荣的时候有七八十家证券营业部。但是最终没有几家能赚到钱,因为当地百姓收入有限,存款少,撑不起这么多营业部。
陈道富表示,金融中心发展起来后,会导致地价、各种商务成本上升,对一般的制造业产生一种挤出效应。金融中心本身还要占用一定的资源运转。金融如果真正是为经济服务的话,这个成本是有效的,合适的。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发展金融而发展的话,那就是个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