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房价“退烧”窗口 探寻楼市治本之策
在决策层毫不动摇的决心和不断深入的调控之下,楼市的深度降温已是“大概率事件”。众多业内人士认为,应紧抓楼市“退烧”后可能出现的“窗口期”,实施“治本之策”,将调控引往长效化、制度化。
“限购其实就是给楼市吃‘退烧药’。是药就有副作用。”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说,限购致使需求被抑制,开发商会减慢拿地节奏和开发进度,导致后市供应相对不足。一旦将来取消限购,需求释放,供应短缺局面可能出现,房价上涨压力或将更大。
为此,要对限购“扩容”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有充分评估,为后续政策留下空间,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化改革。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筹资、购买环节有限贷、限购等短期政策约束,但明显过于依赖行政手段。今后,应在持有、出售等环节,提高房产税、空置税、暴利税等调节力度,长效化遏制炒房投机行为。
与此同时,保障房制度化建设应提速。7月2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保证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并要求提前安排明年的相应工作。有关专家认为,住房保障不能因房价涨跌而松紧,而应成为政府长期职责,尽快建立供地、融资、建设、分配等制度体系,减轻楼市承受的综合压力。
一些地方政府是楼市调控的“薄弱环节”,加快改革地方“土地财政”也势在必行。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2.9万亿元,超出预算113%。在一些地方,土地出让金等相关收入已占地方财政六七成。
“土地财政不改革,高房价难以真正回归理性。”众多业内人士呼吁,要遏制地价过快上涨,加快地方财政体制改革,逐步拆除房价暴涨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