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试验区成功完成第一次下潜试验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4027米,并将在22日向5000米目标发起冲击。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其研制集结了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百余家单位,2002年6月正式启动,去年即实现下潜3759米的中国纪录。按计划将于2012年挑战7000米的世界深度。
7月17日,在蛟龙号5000米海试任务北京陆上基地保障中心,年逾古稀的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接受了《科学时报》专访。
下去能干活
“下去要能干活,上来要保安全。”徐芑南称,这一设计理念早已成为团队共识。
蛟龙号的动力源是蓄电池,“无动力下潜上浮技术”为潜水器节约了能源,其中的重要角色是两组压载铁:下沉到达预期位置时,抛掉一组,并通过可变压载水泵进行微调,实现悬停;采样工作结束时抛掉另一组,即可实现上浮。
“稳定的贴近海底自动巡航能力、精确的悬停定位能力,这两个条件使蛟龙号能够在地形复杂的海底搜索目标。”徐芑南表示,蛟龙号有三方面国际领先的技术,这是其一。“传感器要精确、运动控制方法要好、执行机构要灵敏。蛟龙号布有7个推力器,原地就能转圈。”
此次海试区域的海底流速很低,也保证了蛟龙号的定位精度。
高速数字化水声通信,可向母船传输文字、语音、图像,是蛟龙号的另一先进技术。即使水声通信出现故障,还有一套水声电话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