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一”讲话看新使命新任务之二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这是党中央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是新时期新阶段深化改革的广泛认识。
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
站在“十二五”新起点,该如何判断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过去30多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改革进程势不可当;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打开。
“良种有补贴,种地不交税,看病能报销,上学不收费。”江西省樟树市种粮大户陈秋林细数生活的变化。这得益于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取消农业税、开直补先河,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优惠政策落户田间,激发出农村活力。
从一个乡镇企业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品牌,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感慨地说:“改革开放对万向而言,最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就是市场经济。上个世纪90年代,企业只能偷偷摸摸地走出去,现在国门打开了,国家大力支持,万向的国际业务也从国际营销转向国际生产,实现了优化配置国际资源。”2010年美国生产的每3辆汽车中,就有一辆使用万向的产品。
回望30年,价格闯关,经济“软着陆”,亚洲金融危机,世界金融海啸……经受了一个个考验,改革开放的航船破浪前行。
实践证明,没有改革,不会有中国辉煌的今天。唯有改革,才能开创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今天的改革,正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深水区”,由易向难、由外围向核心、由增量向存量步步推进。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观世情。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复杂。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失衡加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中国到了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的历史拐点,这是我们在应对国际局势变动中面临的新考验。”
——察国情。资源和环境亮起“红灯”。改革先行者深圳,在而立之年遭遇“成长的烦恼”。深圳社科院社会发展所所长杨立勋分析,一方面发展空间受阻,触碰到资源的玻璃“天花板”,一方面劳动力“红利”减少,进入“刘易斯拐点”,传统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收入分配走到“十字路口”。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1978年至2009年,城乡居民名义收入差距从2.57倍扩大到3.33倍。“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摆在面前。
与此同时,经济结构性失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弱,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等等……许多问题盘根错节地纠缠在一起,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这是我们在科学发展中面临的新考验。
——看党情。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规律,不断加强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总揽全局的能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新考验。
“改革开放不仅是过去30多年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今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坚持改革开放,不容置疑。”迟福林说。
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法转型
如何正确认识发展中躲不开、绕不过的矛盾和问题?
有些问题,是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蔡昉说,收入差距拉大,是告别共同贫穷、收入普遍增加、奔向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烦恼”。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才能扭转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有些问题,是由于改革不到位造成的。近几年凸显的看病难、看病贵、房价上涨过猛等问题,说明与经济领域改革相比,社会领域的改革是“短板”,改革还要深化。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社会领域综合改革,才能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有些问题,是经验不丰富、设计不周密造成的。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资源要素价格长期压低,助长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扩张,因此要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传统财税体制使地方政府产生GDP和投资“依赖症”,因此要改革财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经济社会固有矛盾仍在发展和积累,发展方式转变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改革方向出了偏差,根本在于体制机制原因。”迟福林直言。今天改革进入深水区,要突破的是利益“雷区”,触及的是深层矛盾。只有深化改革,清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怕出错而不敢改革,这才是大错。“没有惊心动魄,哪有波澜壮阔?改革路上不会风平浪静,改革是强大动力,更是体制保障。科学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完善体制机制保障。”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徐强认为。
“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没法转型。痛下决心以改革促转型,越早越主动,越走越宽广。”山西省晋中市市委书记张璞说,只有将改革开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才能抓住和用好现有的机遇,并为未来的持续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的总体思路,勾画出以改革推动发展转型的路线图。
注重顶层设计,全面协调推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的波澜画卷正在展开。在新起点,改革开放向何处去?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为新时期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改革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各自为政、单兵突进往往会出现‘木桶效应’,进展最慢、效果最差的那项改革会拖累整个改革的进程。改革需要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发挥整体效应。”迟福林认为。
改变单兵突进,注重综合改革。上海浦东,推动实施了210余项改革,从“小政府”机构设置,到“一门式”服务,“外汇九条”、“质检十四条”等一批政策先行先试。浦东在国际金融和贸易市场中的话语权显著提升。浦东新区发改委副主任吴伟平说:“浦东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设计,充分体现综合性、配套性和系统性,实现政策与体制配套、体制与体制配套、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配套。”
坚持市场取向,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层次改革正在破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有进有退、有限有扶,形成正确的‘速度观’。”河北张家口市市长王晓东说,凡是符合科学发展的优势产业就“开绿灯”,凡是“两高一低”的落后产业就坚决“亮红灯”。近3年来,全市累计淘汰关停各种高耗能、高污染企业100多家,10多个“两高一低”的大型项目被挡在门外。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政府自身的改革。”迟福林说,未来的改革,“有形的手”要克服惯性和诱惑,进一步从市场竞争领域退出,让“无形的手”充分发挥作用;更要克服困难和矛盾,在“无形的手”无能为力的社会公平正义领域进一步大显身手。
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改善民生,问计于民。今年个税调整,通过听证会了解民情、集中民智,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迈出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说,今后要通过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城乡二元机制,共享发展成果,加快形成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的社会管理体制。
上一个30年,中国靠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下一个30年,中国必将靠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