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期待的,不仅是捐赠平台的完善完备,还有慈善机构规范彻底的公开透明。
在当事方的承诺和公众期待中,“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上线试运行。从这一平台所能提供的有限而粗略的捐赠信息中,公众对这一平台“早产儿”的担忧被证实。
面对信任危机,红会终于积极回应。平台的推出,为的正是试图挽回其受损的公众形象,重建社会信任。
然而,这个“早产儿”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包括信息查询太过粗略,很多因素没有考虑到,太多的公众慈善爱心没有注意呵护。比如,个人捐款10万元以上和企业捐款50万元以上,才能查到相对应的援建项目及善款的具体使用情况。再比如,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很难知道哪笔钱是自己捐的。还比如,在先期公布的玉树地震捐赠收支使用情况中,居然还录入了地震之前的数据。
如果说这些只是准备不足,那么有些则是从一开始就欠考虑。之所以如此,则是由于红会对公开透明的理念把握得不透不深,在于对捐款人的心理和意愿把握得不深不透。比如,对于捐款人来说,大多希望自己的捐赠去向、明细清楚明白,如此才能使捐赠行为变得具体、生动,进而激发自己的捐赠情怀。同时,也有人有慈善隐私诉求,并不希望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所知,如果人们很容易查到其他人的捐赠情况,就可能给有此等诉求的捐款人以不期待的麻烦。因此,只有同时兼顾捐款人的公开透明需要、慈善隐私诉求,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需要。
在更深层次意义上,公众关心的,其实不只是一个捐赠平台的数据详略、捐赠人的意愿实现,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详细考量,更关心的是慈善机构的现代慈善理念与制度。如果慈善机构能够对自身的运行开支公开透明,对所有捐赠信息和去向实时更新发布,对慈善机构的运作法则彻底公开,那么才可以说,慈善机构是一个充满阳光的领域,这个捐赠平台也自然是在阳光之下。
有了这样的阳光,公众才会投以彻底信任,相信可以把善款放心交给它,相信它能够让善款发挥最大效用、最好实现捐赠人的意愿。由此,慈善机构才会充分凝聚社会慈善共识,吸引更多慈善捐助。在此基础上,慈善机构才会成为公众便捷高效的慈善传送渠道,节约慈善行为的社会成本。一些大慈善家也就可以放心借用这个渠道,而不再干那种捐赠600万去保证100万送到所需要的人手里的尴尬事。
从捐赠查询到慈善机构,其公开透明粗略,社会信任也粗略。因为公众期待的,不仅是捐赠平台的完善完备,更是慈善机构规范彻底的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