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日17时,已有 92个部门或粗或细地向社会公布了“三公”经费开支。回望110天来“三公”经费的公开历程,引发了人们对公开规范的强烈期待。
110天,“三公”经费公开之旅
首次晾晒 即成焦点
今年4月14日,科技部在财政拨款支出说明中率先以文字形式公布“三公”经费预算:“2011年,科技部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预算4018.72万元”。
科技部的率先,收获了媒体 “勇气可嘉”的褒奖。尽管科技部在公开的支出说明中,涉及“三公”经费的内容仅有上文所述的50个字,对经费如何使用、经费使用的效果等问题均未做任何说明和解释。即便如此,相比于去年74个中央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科技部的举动也是跨越式的一步,这意味着被公众热议的“三公”开销已从幕后走上前台。
“为什么只有50个字,没有解释?”,“这笔花销为什么不分别列出使用去向?”……对科技部只列数据、不做解释的公开方式,网友和媒体的质疑也随即而至。有关专家认为,毫无疑问,公众持续的追问表明每一个纳税人对如何杜绝公务浪费、公务腐败都在进行持续关注和认真思考。
此前,尽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从制度层面明确了信息公开的义务,但理应公开的“三公”消费,要么隐匿于“其他预算”支出中,要么以“涉密”之名久久未能明确公布。
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2009年和2010年大幅压缩的基础上,2011年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会议强调,推进财政预算公开,政府公共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情况等都要公开,让老百姓清清楚楚地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能够有效监督政府。
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作出决定,公开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进一步明确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进入6月,众多中央部委步科技部后尘加入“三公”经费公开行列,“三公”经费公开也成为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最为热议的话题之一。
公开有粗有细 归类五花八门
截至8月2日17时,已有92个部门或粗或细地陆续向社会公布了“三公”经费开支。由于有的部门“三公”经费报表罗列了大量数字,但没有必要的解释说明,让人读来一头雾水;也有的部门公开“三公”经费仅有寥寥数语,因此被网友戏称为“天书”。
7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强调,对“三公”经费支出等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内容要公开得更详细。
在“三公”经费公开的110天中,“公开报表应采取怎样的格式”,“公开的内容应详细到怎样的程度”,“所公开的事项应明确哪些细节”,各个部门未能统一标准。有关专家指出,有的部门公开数据比较详尽,开销去向较为明确,几乎同时公开数据的另外一个部门却数据笼统,这表明数据公开亟须统一规范。
比如,同样是“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一项,各部门公开的数据所涵盖的内容并不相同。在审计署的“三公”经费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明确把车辆购置和车辆运行维护分开。车辆购置支出为115万元,车辆运行维护支出为1114.65万元。
但商务部的公布内容则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264.49万元,主要用于机要交换、市内因公出行等所需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等支出。部机关车辆购置由上级主管业务部门统一配置。这样的费用公布,让人疑问重重:在商务部的264.49万元开销里难道不包括车辆购置的费用?商务部公车购置费又是多少、又算在了哪项开销上?
进入7月,“公开”的部门急剧增多。人们发现,各个部门“三公”经费公布的每一项数据所代表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解释千差万别。
因“三公”经费超5亿一度登上支出榜首的海关总署,4.5亿多经费用于“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该部门表示“车辆大部分为执法执勤用车,不同于一般公务用车,是开展执法执勤工作的必要保障”。有关专家指出,这种归类将部门车辆的功能性支出替代了公众关注的公车消费,让群众很难分辨钱花得是否合理,这样的公开与政府推进公开的初衷并不一致,也大大削弱了公开经费以便群众监督的效果。
中科院解释去年公车消费之所以超过7000万,是因为该部门拥有近千个野外观测台站。网友随即质疑,这是不是意味着中科院公车开支里面,还包含了一定的科研经费?
各部门将三类花销做出五花八门的归类,将部门的“功能支出”与人们想知道的“经济支出”混淆,成为公开之旅中群众迫切希望破解的问题。
面对质疑 各有说法
7月底,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5.6%的受访者在持续关注中央部门“三公”公开,96.4%的受访者力挺对拒不公开“三公”经费、不按照要求公开、公开结果造假等部门进行严厉问责。
随着“三公”经费公开部门增多,报道标题中“三公经费暂居首位”的主语一再改变。“钱是怎么花的?”“花费过高”等成为群众关注重点。面对质疑,各个部门反应不一,有的积极解释,有的无声无息。
7月7日,国家文物局在其官网公开 “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情况。数据显示,去年该部门公务接待费财政拨款决算48.32万元;今年这项费用预算为151.85万元。“公务接待费”的预决算相差103万元,增加两倍多。“一直提出要压缩‘三公’经费,为何越压越多?”“公务接待费用呈两倍增长,其必要性在哪里?”面对质疑,国家文物局及时解释:2010年公务接待费预算本来是152.87万元,决算为48.32万元。数据差异较大是因为有7个与我国签署文化交流协议的国家,未能如期派出政府代表团访华,造成支出相应减少。国家文物局回应质疑所列的理由很快被公众理解和接受。
国家粮食局公布2010年因公出国(境)费212.88万元,比2010年预算数增加13.04万元。与国家文物局的及时答疑释惑相仿,该部门及时解释增加开销的原因是2010年参加国际会议和培训团组增加,另外一个团组由于欧洲受火山灰影响,不能正常回国,所以经费超出了预算。
与上述部门公布“三公”经费的同时进行解释说明相对应的,是有的部门“三公”经费去向简单、数据不详细,在没有解释说明的同时,又不回应质疑。7月18日,计生委因公出国费用比例高引发质疑:在计生委的“三公”账本中,2010年的实际花销、2011年的预算数都逼近500万元,超过其“三公”经费总额的五成。面对群众“花费过高”的质疑,计生委至今没有做出回应。
对质疑不予回应的部门并不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中国民航局、国家林业局、中央党校、中国工程院、国家邮政局等多个部门在被指出“三公”经费去向过于简单之后,在其公开的表格和简短的注释中,仍看不出他们把钱到底花在了哪里,是怎么花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