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建3600万套保障房,此举被普遍认为将奠定“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的住房“双轨制”新格局。“构建住房‘双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弥补政府自1998年房改启动以来在住房保障方面的‘短腿’。”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指出,从这个意义来讲,把保障房建起来了,公共服务配套和管理同步跟上了,才能真正让保障住房困难弱势群体住好。
在资金问题上,顾云昌认为,保障房建设及配套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但主要还是靠社会力量,开发公司特别是国企、央企这样的企业来建设。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认为,保障房建设宜集中不宜分散,宜城里不宜城外,但许多地方都做不到,这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保障房周边公共配套建设的支出。“关键是,地方政府必须舍得投入,根据保障房建设进度,统筹谋划公共交通、医疗、购物、教学等配套设施,使公共服务及时跟上,才能让保障房住户住得好。”王珏林说。
福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王阿忠认为,保障房社区还要创新社会化管理模式,既节约成本,又提升服务水平。广州市去年借鉴香港公屋管理模式,实施保障房小区管理“扣分办法”。该办法设定违规出租、乱扔垃圾、高空抛物等违规行为扣分事项,直到对严重违规住户按照合同约定“清理出局”,受到住户欢迎。
专家还指出,只要各地紧密结合实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保障房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定能得到妥善解决,从而将好事办好,使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