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铜像。(江西网记者 肖承聪 摄)
梅湖生态园区着重打造江南水乡的“桥”文化,将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30余座古桥浓缩到景区的园林造景之中,同时在水系分隔的绿岛上营造以桃花、垂柳、樱花、杜鹃等植物为主的生态景观,达到了四季皆景的意境效果。 (江西网记者 肖承聪 摄)
一弯荷池清澈明净,倒映着笼笼修竹,鱼儿嬉戏,花影摇曳;园外清溪蜿蜒,溪畔农田阡陌纵横,农舍炊烟袅袅,恰似人间仙境。8月3日上午,第八届网媒江西行采访团来到南昌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在品味八大山人历史人文的同时,垂柳、繁花点缀的园区处处充满绿色,让随行成员大赞江西生态。
曲径通幽,水墨丹青尽显赣文化,走过一座古式的石桥,记者来到八大山人纪念馆,这座古老的建筑就静静地掩映在一片杨柳翠竹中,展示着岁月的沧桑。徽派建筑、满湖清水,似乎让人忘记了身在城中。位于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的八大山人纪念馆,是一座纪念性博物馆,集收藏、陈列、研究、宣传于一体,藏品丰富。园林中,森森翠竹掩映着以石刻方式展现的八大山人艺术精品的书画碑廊。置身于这古色古香、曲径幽幽、别具逸趣的环境中,让网媒江西行成员心旷神怡。同时,“墨荷图”、“鸟石阁”、“松鹤阁”等八大山人生平史料及其珍品八十余件,给参观成员留下深刻的印象,大赞其创作手法之精妙。
八大山人的作品很受欢迎。(江西网记者 肖承聪 摄)
“绿,真绿,看着真舒服。”这是此次网媒江西行成员初入八大山人梅湖景区的第一印象。据了解,八大山人梅湖景区于2007年8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规划总面积约3200亩,建筑总面积约48.5万平方米。历时270余天鏖战,一期工程于2008年4月底全面竣工。景区建设将人文历史、自然生态、地域特色、园林艺术等巧妙融合,使整个景区曲水环绕、绿树成荫、古色古香、如诗如画。
“起初,我们这里只有一个八大山人纪念馆,如今,围绕这个纪念馆,结合周边梅湖的开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独具特色的江南都市历史文化生态风景区。”风景区管理员告诉记者,为恢复“青云谱”层峦叠翠,曲水环绕历史原貌,景区将原有的十个烂泥塘全面清淤,开挖疏通,把梅湖水串联成一条回环萦流的河湖水系。
同时,按照明清时期各地古桥建筑风格在梅湖水系上已建有18座造型各异的仿古桥。有单拱、双拱、三拱、五拱的拱桥,有桥上建有凉亭的廊桥,也有构思巧妙的平板桥等;有的用红石、青石、麻石建造,有的则采用全木质结构建造。最大的桥横跨梅湖长约60余米,最小的不过3、4米。桥面上装饰有龙、狮、鱼等代表吉祥的动物图案和梅、兰、竹、菊等象征清洁高雅的花木图案。
江西绿色掩不住,各路“摄”友重聚焦。(江西网记者 肖承聪 摄)
白墙、黛瓦、雕窗、翘檐、马头墙、牌坊,由过去的定山路仿古改造而成的墨香街如今到处呈现出一派江南传统古街市井的繁荣气息。
“梅湖风景区以传统文化为主轴,以八大山人纪念馆为核心,以梅湖水系为纽带,全面整合八大山人纪念馆与梅湖、梅汝敖故里、程允贤雕塑艺术馆等文化资源,组团开发建设。”
管理员告诉记者,园区建设并不是盲目照搬,而是进行了科学规划,充分挖掘八大山人历史人文资源和发挥梅湖水系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势造景,在突出赣文化和本地特色,尽量还原青云谱区历史风貌的同时,积极汲取各地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精华元素。整个景区由水墨丹青区、文化博览区、水乡风情区、岁寒三友区、农耕休闲区、梅村思贤区和综合娱苑区七大景区组成。主要景点包括二馆二居二园二街二场二院、一水一道一廊一阁一楼一台一岛一塔、十林。工程规模之巨、建筑规格之高、建设难度之大堪称青云谱区城市建设史之最。
水墨书香,不乏点点绿意。(江西网记者 肖承聪 摄)
从游船码头登上乌篷小船,荡舟梅湖,穿行于各式仿古桥中,别有一番情趣。从单一的旅游景点、起初恶臭难闻的烂泥塘到如今有着“水墨书香,闲适天堂”之称的生态园林,梅湖八大山人景区实现了一个华丽的转身。目前梅湖风景区力求建设成一个5A级风景区,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于一体的国际性文化旅游品牌。
“水墨书香,闲适天堂”,梅湖八大山人风景区的建设理念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正是江西绿色崛起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缩影。
相关链接: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他幼时天资聪颖,承袭儒学,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过着王孙贵族生活。甲申之变,清政权的建立,使十九岁的朱耷承受了国破家亡的承重打击,他曾剃发为僧,皈依佛门,苦心修练“无数年竖拂称宗师”。后还俗隐于书画,并将儒、释、道思想融入书画艺术中,集遗民、禅师、画家于一身,以那奇情逸韵,拔立尘表的手笔,屹立于艺术之林,成为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巨匠。八大山人作品幽深玄远,宁静纯洁,超尘脱俗,混然天成。其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向以笔简意赅,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而脍炙人口,称美于世。
如《孤松图》自上而下一气呵成,笔墨无多然气势磅礴,孤高挺秀,柔中寓刚,姿态非凡,有吴昌硕先生题跋为证,言山人画“高古超逸,无溢笔无赘笔”精炼至极,以极简之笔来表现松针极繁之形貌。这是八大山人重要的代表作,再如《双鹰图》,此图乃八大山人晚年画鹰之精品,取法明代大画家林良,枯枝危石之上两苍鹰相互顾盼,俯仰之间,英武之姿一览无余。八大山人为清初画坛革新派“四大画僧”之主将,其人品、画品启迪着三百年来“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李苦禅等一代又一代画家,艺术生命力经久不衰。
八大山人以精炼放纵的笔墨,表现了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抒发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大气磅礴,感人心脾。名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称赞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