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聚焦政府决策部署,直面网民关注热点。欢迎您收看新华网隆重推出的《对话首都》系列节目。今天是《对话首都·高端访谈》节目的第二期。北京城历史上并不缺水,比如海淀这个名字就说明了北京西北遍布湖泊沼泽,胡同一词就是蒙语里"井"的音译。历史上的北京地下水是很浅的,打几米深的井就能够出水。现代化的北京正向着世界性的城市迈进,目前的现状当中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是如何做好“水”这篇文章的,今天我们就是围绕这个话题。现在我介绍一下到场的嘉宾分别是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毕小刚和北京市水务局排水处副处长熊建新。欢迎大家。
[毕小刚]大家好。
[熊建新]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是我们第一次邀请到北京市水务局的有关领导做客新华网,可能有一些网友对水务局还比较陌生,在访谈开始前,我们想先请毕局长给网友们介绍下北京市水务局?
[毕小刚]北京市水务局是2004年5月19日成立的,是负责本市水行政管理的市政府组成部门。在此之前称北京市水利局,只负责管理水库、河道、农业水利设施、防汛等。而地下水、供排水、城区节水等项工作分由几个部门管理,那时有人比喻称"九龙治水"。随着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2005年市政府决定撤消水利局,成立水务局。水务局除承担原水利局的全部水行政管理职责外,原由有关部门承担的管理本市城市供水、节水、排水与污水处理方面的职责,以及负责本市规划市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等职责,也全部交由市水务局承担。是整个城市运行当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持人]北京现在的水环境到底什么情况呢,也就是水家底怎么样呢?
[毕小刚]北京是一个资源性缺水的特大城市,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水资源的来源主要靠天然降水,北京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远远低于世界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北京的水家底与市民是息息相关的,北京在过去相对来说水是比较丰富的,咱们有海淀区,王府井,北海等等,过去北京的水资源非常丰富,由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增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从大气环流来讲,华北地区也处于一个干旱期,一方面天然降雨减少了,北京的水资源主要是靠天然降雨,这就是我们说的地表水。到了地下以后,我们又开采地下水,我们的水源主要是地上和地下主要来源于雨水,近几年需求矛盾就比较突出了,大家就感觉水就比较少了。
[主持人]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知道,北京是一个拥有近20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而境内没有一条大江大河,水资源"先天不足"。请问,这些年北京市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如何?市民们喝的水主要从哪来?
[毕小刚]要保证城市的运行,首先就要解决水资源的问题,我们现在大致上近几年平均下来,每年的实际供水量在35亿到36亿,一个是传统的生活用水,第二个就是农业用水,比如说农业灌溉、绿化灌溉,第三个就是工业用水,第四个就是我们的环境用水,城市河湖的用水。所以总体来说就是这四方面的用水,总量就是一立方是35亿到36亿吨的水量,来支撑北京的城市运行。这些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也就是从1999-2010年,北京市连续13年干旱,北京主要就是靠天然降雨的,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80毫米,相当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80%,按最新统计的全市人口1962万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100立方米,是世界上重度缺水城市之一。根据不同的水的结构,我们分别使用不同的水源,来弥补北京的水资源供需的矛盾。
[毕小刚]北京形成了水资源也就是24亿左右,个别年份还到不了24亿,要弥补这样的供需缺口,我们一是通过节水,工业节水,大量使用循环水和再生水。环境上也使用高品质的再生水,这样就能够缓解35亿里面的18%,大概是7亿。
[主持人]本来应该是35亿,但是我们只能供24亿,如何解决供需矛盾呢?
[毕小刚]我们只能开采地下水,如果再不够,我们就依靠兄弟省的支持了,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合作的机制,与河北省以及周围的省进行合作。比如说我们在密云水库上游,张家口和承德地区,过去这个地区老百姓大量的种植水稻,我们通过区域合作拿出一部分资金,给当地农民进行补偿,让他们调整产业结构,也开始种植水稻了等蓄水量少的作物了。我们也不让当地的老百姓减少,这个政策还可以让他们增收,老百姓非常的高兴,近几年来应该说我们也合作得不错。
[主持人]这样看来,随着北京市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是一个绕不开的大问题。地下水开采现在是不是超了呢?
[毕小刚]能够少用地下水就尽量少用,尽可能的使用地表水和再生水,以及雨洪水,因为这些水如果不使用就会损失掉的,因为我们存储功能是有限的。在地表水不够的情况下,适度地开采地下水,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法则。北京的地下水相对来说是比较丰富的,因为北京过去有一个“北京湾”,“北京平原”,水量比较丰富,大量的水分布在地下,含水层比较厚。近几年北京的地下水位在下降,我们要保持这个开采度,在连续干旱的年份可以适度开采,丰水年来的时候就可以停止开采,涵养一下我们的地下水。南水北调的水如果到了北京,我们就可以提高对地下水的涵养。当遇到丰水年的时候,我们就尽可能的回补一下地下水。
[主持人]今年我们感觉雨水挺多的,老百姓比较关心能够喝的水是什么样的水平呢?
[熊建新]今年北京城一共降雨降了407毫米的降雨量,我们从6月1日到今年8月12日大概357毫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
[毕小刚]如果进水库的水和地下水也算的话,都是有一定的量的,比如说进到河湖里的水,一共大概是20亿左右的概念。相对于往年还是要好一些的,今年的雨也有一个特点,分布的位置并不是很均匀。今年的几场暴雨,比如说石景山地区在城区,一场雨下了214毫米,最大的小时降雨量达到了128毫米,已经达到了大暴雨的雨水级别了,但是石景山不是水源地,降雨了只能排到河湖中去,如果排不好,可能就击水了。前几天的降雨分布极不均匀,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才分别降了7毫米和2毫米,分布极不均匀,该下的地方没有下,所以城里下雨容易造成积水和堵车,北京今年的降雨特点特别突出。
[熊建新]而且城区主要是集中在西南部地区,局地性比较强,短时的大暴雨比较强。会出现城市可能是70毫米,但是密云水库只有5毫米这种情况。
[主持人]看来北京市民的水资源问题还是和天气和自然条件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常讲"开源节流"。"开源"是一方面,"节流"也很重要。在我们消耗的水资源里面有哪些是必须的,有哪些是浪费的呢?
[毕小刚]这个问题非常好,无论是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还是水资源缺乏的地方都要节约,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果你少用了水,就可能少产生污水,污染的几率就少一点,所以水是容易污染的,水是暴露在外面的,而且水是流动的,只要有一个区域污染了,就会传递到下一个区域,会给水资源带来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提倡改变用水习惯,加大节水力度,从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做起。比如说,居民家的水龙头的换成节水水龙头那么节水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以前的水龙头四五秒钟的转水时间就可能会浪费一部分水。再比如说,我们过去的马桶,几乎都是7升、9升、16升左右,一冲水就非常的浪费,现在都变成5升和6升的,而且有两个档位。我们家庭洗菜和洗澡的水都可以节约起来,用来冲马桶等等,一年就可以节省大约1/3的水。工业节水就更为重要了,我们把大量耗水的企业和产业关停了,比如说咱们过去那些小的耗水比较多的制铝业、水泥场等等都进行了关停。第二就是使用再生水和循环水,我们现在工业的水循环已经达到了93%,在全国来讲是比较领先的。其次就是使用再生水,北京现在新建的9座热电厂宣布使用,把我们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长处理以后,送到这里就可以节约不少水,每年就大概替代清水1.2亿。这个效果还是不错的。
[毕小刚]农业节水也是非常显著的,我们2000年的时候农业用水总量是17亿,我们现在用水降到了11亿到12亿之间,这11个亿里面我们还有近3亿,使用的是再生水,使用清水不足9个亿。我们农业的生产并没有受到影响,我们的绿化面积也在不断的改善,但是我们大农业的用水量在减少,我们的用水结构也在进行调整,过去全部使用清水,现在使用相当比例的再生水。从节水方面来说,我们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年总用水量从2000年的40.6亿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35.8亿立方米。而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460多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777.9亿元;人口从2000年底的1100多万增加到2010年的1961.2万。北京水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节水意识在加强,用水习惯在改善,循环使用、再生水的使用等大大减少了使用清水的问题。
[主持人]北京市水务局在北京的使用水方面真的是精打细算,节水应该是这样的。网友对这个问题也特别的关心,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供水管网超负荷运行,会不会造成管网的用水呢?洗车业大家也反映的比较多,大家一般用洗去多少个昆明湖的水量去比较。所以请您介绍一下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哪工作呢?
[毕小刚]我们在生活当中做好节水工作非常的重要,比如说自来水管网的跑冒滴漏问题,大家感受到了比如说施工,各种外部因素以及本身管网的老化,造成了跑冒滴漏的现象。但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近几年应该比前几年好很多,原来全北京市都得大约2000多次管网跑冒滴漏现象。但是现在基本上降低了2/3,大致上不到1000次了。
[主持人]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毕小刚]一个是从技术上,我们利用了国家先进技术,然后采用管网听漏仪。拿着这个仪器,哪个地方漏了就可以发现。
[熊建新]在管理上,我们也加强联动,提前做好管道的调查,与管道单位进行对接,让施工单位提前告知哪里有管线,有老旧的管线也可以制造一些补救方案,大大降低了事故发生。
[主持人]有网友问:地球不缺水资源,缺的是对水资源有效管理的制度。水务改革发展工作大会,专门提到了北京市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控制居住规模的制度。是这样吗?
[毕小刚]好的用水制度确实对用水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前不久召开了水务改革发展大会,刘淇同志提出了要采取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主要是用水总量、用水质量和用水保护方面,实行以量定需,节约保护,建立“三条红线”,一是“用水总量红线”,一个区域、一个乡镇、一个村委会将来用水都有总量控制,不是说你想用多少就用多少,要根本你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给你核定一个用水总量,然后逐级分解,层成控制。第二是“用水效率红线”,各行各业都有用水定位指标。发改委发布了用水定位名录,将来我们要和行业的主管部门签订协议,允许这个行业用多少水,总量是多少,用水效率是多高。我们北京现在是29,就是每万元耗水量是29方,在全国来说是属于比较领先的。在这样的水平上,“十二五”期间我们还是要让他每年有一个下降的幅度,每年大致下降5%左右。这样的话,到了2015年的时候,万元GDP要到25,每万元产值耗水比较超过25方,这就是一个衡量。将来我们可以用这些指标和主管行业签定协议,来考核行业用水是否超标。第三是“纳污能力”的考核。
[熊建新]我们大家最通俗的就是知道河道和航渠都有自己的纳污能力,如果超过了能力我们就能够闻到臭味,如果上游的污染通过这种红线来控制,也要对污染源进行控制,签订责任书。
[主持人]这条河可能会涉及的企业会不会很多?
[毕小刚]企业首先要达到排放标准,环保部门负责监控每一个企业是否能够达排放。比如说区域农药、化肥也是污染水的因素,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用农家肥替代。另外生活垃圾也会污染河道。
[主持人]我们现在等于制定了一个指标?
[毕小刚]是的,河的水质有一个标准,我们这个指标每年都要有所下降,我们要和一级政府签协议,市政府与区县政府签协议,区县政府与乡镇政府签协议,如果总是不达标,可能新上线项目就会受到影响。这一套制度的建立,对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很重要的,我们首先就是要抓好这三条红线的管理,分别用水总量的控制红线,用水效率红线来考察是否节水,纳污能力也要对企业进行考核。
[主持人]大家现在觉得房价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出台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现了它的急迫感。房地产的最严格老百姓已经有所感觉了,水资源的最严格的制度管理会让老百姓有什么感受呢?
[毕小刚]我们最严格的水资源制度是对浪费水的一种行为约束,特别是对于只用水不保护行为的一种严格的制裁。所以应该说如果大家是正常用水,是科学用水,特别是有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的居民来说,他们不应该会因为我们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什么不便,我们就是向社会各行各业,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水资源,同时提高我们的水环境的质量。比如说纳污能力的红线建立,就是一级一级进行治污,最后使老百姓的生活感到用水在改善,用水更加安全了,如果总量控制住了,我们的生活用水也会有所保障。对于居民家庭生活来说影响不大,但是大家也要对这个制度进行配合和宣传,同时做好每个家庭的节水。每个家庭的节水对于区域用水的总量控制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每个家庭如果都能节约1/3,那么总量就节约了1/3。
[毕小刚]是的,我们就能够更好的保证用水了。
[主持人]大家还特别关心喝的水,我们来看看网友的问题。网友“张胖胖”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不喜欢用饮水机,家里从来都是烧开水喝。但是,一直以来感觉水碱很多,不知道水质量究竟如何?听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饮用水不烧就可以直接喝,我想问问,我们的水质量是否也能改善下?
[毕小刚]有不少网民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北京自来水在处理工艺上,采用了国内外领先的给水技术,如臭氧处理、活性炭吸附等深度净化工艺。在水质保障上,采用了水质监测中心、水厂化验室和水厂运转车间三级水质检验手段,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和用户终端的自来水进行全程监测和质量控制。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了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北京自来水集团在新国标正式实施之前,就率先在全国供水同行业中达到新国标规定的106项检测能力的认可要求,目前可检测水质指标180余项,检测手段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确实有一些家庭烧水,发现有一些沉淀物,这是水的软硬度的指标。北京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自来水是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地下水的硬度较高。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R5749-2006规定硬度不得超过450毫克/升。北京自来水硬度控制在350毫克/升左右,符合国家饮用水的规定。但是也可能会产生水碱,从目前的了解来看,水碱不会在人体沉积、存留,会随人体自然排泄排到体外,不会导致结石等疾病。所以使用硬度在标准范围内的自来水,除口感不好外,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在控制水的软硬度上我们的制水业和各级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说采用地表水与地下水混合供水方式或者采用膜技术等措施降低水的硬度,取得了很好的实效。比如说一些活性炭等等,这些工艺都是有的,这些工艺都是世界上制水业比较先进的措施,来保证水质。所以在水的监测上我们的系统就相对来说更加完善,我们从水源、到出水厂全部都一个比较完善的水质监测系统,这样的话如果出了问题我们就马上能够知道,使污染的水源不能进入管网,不能进入水厂,更不能进入老百姓家。咱们城里还有一些管网水和自备井,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分期分批的改善自备井,将来我们也要去一些措施逐步关闭一些自备井,尽量使用管网的水,因为管网的水从制水流程上比较严格和规范。
[主持人]自备井主要是分布在哪里呢?
[熊建新]主要分布在城区结合部。
[主持人]普通的老百姓经常会说区域的水好或不好,是这样的吗?
[毕小刚]管网的水是可以互相调度的,比如说你在这个水厂和另外区域的水厂的水源可以进行调度,因为干管是通的。所以从管网的大的方面来说,应该讲水质还是一致的,可能到了局部小区,二次小区的管材、管网的年限等等因素也会影响水质,我们现在已经列入到了“十二五”的计划当中。
[主持人]的确,有了"水"后,人们更关心水的质量问题。这些年,媒体上披露的各地水污染新闻也非常多。请问,北京市在解决水污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毕小刚]这些年来,应该说北京的水污染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我们城市河湖的水质还不尽人意。我们北京市现在有56%的河道是合格的,已经达到了水功能区划的水质。我们现在对水污染治理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在城区建了9座污水处理厂,城市的污水大部分都能够通过管网进行处理,这在全国来说水平比较高的,我们把郊区的水源地也划定了,确定哪些事儿不能做,在水源地的保护区的污染源如何治理,都有规定。二是治理面源污染。在水源保护区开展了垃圾、污水、河道、农厕和村庄环境的五同步治理,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建设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了垃圾的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的目标。三是建设水源保护三道防线。在山区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从山顶到山脚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清洁小流域。"生态修复"就是引导、扶持农民搬迁2.2万人,封山育林,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生态。"生态治理"就是治理流域内的污水、垃圾、厕所,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再生水达标排放。"生态保护"就是在河坡、库滨带退耕还林、还草,涵养水源。尽可能的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等等措施。通过以上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有效保护了水源。北京水源地水质完全符合国家的饮用水标准。
[主持人]今年夏天,北京接连下了几场暴雨,对于干旱缺水的京城来说,一场大雨本是蓄水,变"废水"为宝的好机会。但同时,这几场大雨也给北京市民的出行带来了许多困难,网友们戏称这是在城里"看海"。网友“金城玉竹”问:这几年北京每逢大雨就出现内涝情况,原因何在?面对暴雨,我们何时才能不紧张?
[熊建新]近年来确实有几场大的暴雨对我们的出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2004年至今,我们统计有38次,每小时的降雨量超过70毫米就是极端天气了。最近极端天气频发,北京的特点就是局地性和短时暴雨比较强,我们6月23日那天发生的降雨,北京地区的平均降雨量也就50毫米,但是石景山地区模式口每小时最大降雨量达到了214毫米,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排水能力。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的在北京就是大暴雨了,大概120平方公里的地区,降雨量超过了我们设施的能力。按照城市标准,我们的一般管道建设上是在重点地区三到五小时降雨量在56到65之间,如果超过了我们的管网能力就会出现一部分滞水,如果没有及时排放出去,也会出现积水。大家可能都在城市的环路上已经感受到了。排水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个体系。
[主持人]现在解决的如何了?如果再下这样的大雨,我们是否要受到一定的考验呢?
[熊建新]是的,一般在小雨、中雨、大雨方面我们应该提前部署,减少这种由于降雨对交通出行的影响。
[主持人]"下雨内涝"今年以来在多个大城市出现过,被称为一种新的"城市病"。北京市最近提出,要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整体上提高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和水平。请问,下一步北京市将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毕小刚]防洪排涝系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建立一个源头控制、强化下渗、蓄滞结合的综合内涝防治体系。市政建设和城市管理建设要同步。我们要制定一定的标准,咱们现在的标准还是偏低的,特别是近几年暴雨比较突出,比较集中在一小片区域,就造成了管网的承受能力受到影响。我们要提高排水设施的系统性,从规划入手,统筹道路建设和排水需要,统筹城市排水管网与下游排水沟渠建设,加大城市雨水管网系统建设,提高排水能力。下一步我们也在研究这个事儿怎么解决,应该说现在随着城市的建设,一下雨就会产生大量水没有地方排放,过去如果是绿地或者农田就可以渗透了,现在城市铺砖绿化以后差别就很大了,很多的水只能加强排水系统去排放,我们现在也提出了在规划上要解决。凡是要搞绿化的地方就要找到渗水的问题,比如说我们挖一些蓄水池,等到干旱的时候再进行灌溉,我们现在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先“渗”,然后再“蓄”,如果都解决不了再进行“排”。要绿地、蓄水池再结合河道进行排放。我们的城市发展过程是漫长的,不同时期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也不一样,所以管网的建设在一个规划上能否同步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下一步,我们现在也在和市里有关部门协商,如何能够解决规划上同步的问题,如何解决雨水的收集、储存、利用和排放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协调好。
[主持人]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北京市也刚刚召开了水务改革发展工作大会。请给广大网友介绍一下,未来五年北京市在水务改革和发展方面提出了怎样的新目标,有哪些新举措出来呢?
[毕小刚]“十二五”是北京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北京水务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源安全保障为主线,以流域综合治理和供排水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以循环水务的理念,加快推进"民生水务、科技水务、生态水务"建设,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首都经济社会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及世界城市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确保“四个安全”、实现“五个率先”、形成“六大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七大工程”、配套完善“八项管理”,勾勒了北京水务"十二五"发展蓝图。确保四个安全:一是确保水源安全,科学配置水资源, 2015年再生水利用量10亿立方米,保障城乡发展用水需求;二是确保供水安全,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保障系数达到1.25,水质全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城区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4%以下;三是确保水环境安全,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率100%,跨省市界断面COD达到国家考核指标;四是确保防洪安全,保证水库、水闸安全,骨干河道防洪达标。城区和新城防洪达标。在全国实现"五个率先":一是实现境内五大水系连通目标,率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目标,率先达到国际最高应用水平;三是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目标,率先达到欧盟国家治理水平;四是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目标,率先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五是实现应用推广高新技术目标,率先完成科技水务体系建设。
[毕小刚]形成"六大发展格局":一是构建南水北调长江水入京,与本地10座水库、6处水源地和再生水统一配置"的水源保障格局。二是形成"城六区一网,10个新城供水网络和多个村镇集约化供水单元"的"1+10+N"的城乡供水格局。三是城六区18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升级改造为再生水厂,8处污泥处置工程;新城25座污水处理厂,新建处理厂全部为再生水厂,形成再生水利用新格局。四是形成"一个内城水系、三大生命水网、五大水系连通、多处湖泊湿地"的水环境格局。五是形成"以水库和河道地表水保护区、新城和村镇供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资源保护格局。六是形成"上蓄、中疏、下排、积极蓄滞利用雨洪"的防洪排水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将重点建设"七大工程":建设以应急供水为重点的调水工程;建设以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为重点的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郊区污水处理和管网建设为重点的治污工程;建设以城市积滞水治理为重点的防汛安全工程;建设以提升再生水质为重点的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以水源地保护管理为重点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以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流域治理为重点的水环境工程。配套完善"八项管理":将水资源论证作为建设项目的前置条件;在全社会推进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构建城乡供排水良性运营机制,保障城市涉水安全;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探索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完善基层水务管理体制,推进水务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水价体系,推行阶梯水价和"两部制"水价;完善考核机制,建立节水考核评价和水质断面考核制度。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2011年北京水务工作要紧紧围绕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突出水资源保障中心任务,围绕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三大流域综合治理,实现水务建设运行管理重点任务的多点突破,进一步提升水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十二五"水务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总之还是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市民的支持,对我们做好“十二五”的水务工作,我们充满了信心。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节目到此结束。感谢两位嘉宾为我们广大网民解答水务方面的问题。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