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粮食产量是化肥“催”上来的
近年来,化肥及农药使用量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越来越大,《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吉林调查了解到,有些农民甚至把原先整个生长期的化肥施用量都拿到播种期一次性使用,这种号称“一炮轰”式的施肥方式带来的危害更大。
吉林省近30年来粮食产量从200亿斤跃升到50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全省粮食人均占有量、人均商品量、人均调出量和人均出口量,始终居全国首位,其中化肥施用量增加导致的增产作用不容忽视,据吉林省统计局年报显示,1984年吉林省的化肥使用量(折纯)50万吨左右,而到2010年,化肥施用量已经达到了500万吨左右,增幅达10倍。
吉林省榆树市刘家镇刘家村农民姜臣是一个种地的老把式了,他告诉记者,现在的粮食产量多数是化肥给“催”上来的,“当然良种和耕种技术等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化肥施用量越来越多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家在七八年前,一公顷农田也就是用4袋、200公斤的化肥,现在光底肥就要将近五六百公斤,粮食产量确实增加了,但是化肥的成本也增加了不少。”姜臣说。
在另一个产粮大县吉林省梨树县,《经济参考报》记者见到了梨树县梨树镇北老壕村农民王井臣,他们家的1.2公顷农田,每年要使用24袋化肥,至少是1200公斤。“现在都是‘一炮轰’了,春季春耕播种的时候一次性使用化肥,今后也不用追肥,这种施肥方式比较方便简单,种了这么多年的庄稼,现在的庄稼嘴都馋了,没有化肥真是不打粮呀。”王井臣说。
梨树县倍丰农资经销店的店主苏保民已经从事化肥经销近30年,从她的多年经验看,目前化肥施用量越来越多,化肥销售量呈现逐年上涨态势。“这几年增加的趋势不是很明显,但销售量也在不断上涨,十年前的化肥也就是能卖个百八十吨,现在都几千吨了,上涨的幅度比较大。”苏保民说。
吉林省粮食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笑然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化肥的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三分之一以上。近年来,为提高粮食产量,农村土地的化肥、农药等施用量不断增多,造成了土地沙化及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的发生。建国后黑土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等造成农民种地不养地、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黑土地越种越瘦,不仅加剧了水土流失,而且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
刘笑然说:“现在的农业生产是掠夺式的生产,不是可持续的。不仅仅是化肥使用不科学,更厉害的还有白色污染,这几年大量使用塑料薄膜,这些薄膜不能很快降解,长期下去也是灾难。这种掠夺式的生产,将造成土地贫瘠,污染加重,对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刘笑然介绍说,近些年来,由于对农田的高负荷利用以及化肥、农膜等大量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严重下降,据农业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耕地因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酸化等原因导致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受污染的耕地面积达1000万公顷;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67%;据有关部门对10个省的调查分析,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上世纪90年代初下降35个百分点。
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专家任军认为,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对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化肥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化肥利用率和肥效都不高。因此在肯定化肥的增产作用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过量使用化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现在化肥投入量和粮食增产量的比例越来越低,而且农民多追求一次性施肥,超过了化肥施用量的合理上限,在目前化肥利用率低的情况下,所带来的危害将更大。
“化肥施用所造成的种粮成本上升、对地下水和湖泊的影响很大,近年来土壤质量下降,仅仅靠土壤自身肥力已经不能支撑作物生长的需要,化肥施用量在前十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但近三年来我国化肥施用量也出现了一个很大增长,如 果 按 照 这 个 趋 势 发 展 下 去 将 非 常 可怕。”任军说。
对于最近东北农民春耕出现的“一炮轰”施肥方式的变化,任军认为虽然农民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式节省了时间、体力,也可能更经济实惠,但对化肥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有可能会增加。“农民当然希望省点力气,节省资金,部分企业迎合农民的这种心理,不管科不科学就生产这样的化肥,让农民在春天一次性施肥,而且也不经过严格的论证,生产了就卖,这样的化肥在很多地方使用都不科学。”任军说。
相关专家认为,我国化肥利用率只有40%左右,剩余的化肥均变成了污染的重要源头,鉴于这样的事实,我国首先应当加强化肥品种及科学技术的研究,通过对土壤和环境的科学认定后,生产相应产品,再通过示范推广让农民接受这样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让农民接受科学的施肥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让化肥有针对性的发挥作用,减少负面影响。必须将技术、政策和农民行动结合起来,促进肥料产业升级,实现从确保数量到提高质量,从只管生产肥料到按需供肥、为农服务的转变,促进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工作。